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养“废”一个孩子的方法很简单,答案是,要什么给什么 家庭关系 与子女沟通 成长过程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6日

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这部国产动漫《巨婴》,可以说是一部优秀的反面影片。


这部短片时长不到八分钟,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一生”。


影片中,三口之家,父亲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母亲则对儿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会极力满足,儿子在母亲无微不至、事无巨细的溺爱下,渐渐长大成人。


父亲的意外去世使得家里的经济条件每况愈下,母亲不再能够满足儿子的一切愿望,只能变卖家产维持生计,而自己却不管不顾,依然暴躁地向母亲索取,最后母亲主动掏出肾脏拿给儿子,让儿子去买想要的东西。


儿子沉浸在满足的快乐之中,回过神来肚子饿了,发现母亲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当没有可索取的东西时,儿子选择钻回母亲的肚子。


国产动漫《巨婴》:养“废”一个孩子的方法很简单,要什么给什么


虽说影片有些地方失真,但现实寓意却很真实——溺爱,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包括家长的自我伤害。


今天的文章,我就结合这部短片来说说,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怎样的,即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01

混沌共生,

是溺爱的根源


影片开头,起床后的儿子,懒洋洋地打着哈欠,虽已成人,可依然喊“妈妈”给自己穿衣服。随后,自己便拿起手机玩起游戏,坐在旁边看报纸的爸爸,一句话也没说,等妈妈拿来儿子爱吃的早点后,妈妈像哄小孩子那样一口一口地喂给儿子,这时的妈妈,过来帮儿子剃胡子,期间儿子还不耐烦地指责妈妈弄得不干净。


这里,我们看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但这个爱过分了,成为了溺爱。


溺爱的根源,是混沌共生。


匈牙利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6个月前的婴儿和妈妈在一起,称为正常的共生期。那时的妈妈在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孩子感觉“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和妈妈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体的”,也被称为“母婴共同体”。


也就是说,对于6个月前的婴儿来说,和妈妈共生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之后的共生就是不正常的,是病态的。


混沌共生,就是无法区分“你是你,我是我”和“谁的事情,谁来负责”而导致的混乱。



像短片中的儿子和妈妈就是病态共生,儿子把妈妈当作了自己,呼来喝去,觉得妈妈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怎么使用都不过分。当然造成这种混沌共生,妈妈负主要责任。


也就是说,很多孩子之所以无法独立、成为啃老族或巨婴,就是父母的过于溺爱导致的,是父母帮助孩子养成索取的习惯,成为“吸血鬼”。


父母爱孩子是应该的,但这个爱不该是溺爱。


生活中经常看到很多孩子在家里称王称霸,在外面遇到一点儿不顺心的事,就大吵大闹,其实就是把所有人都看成为溺爱自己的父母,而结果必定会受到伤害。因为其他人不是父母,做不到那样的爱。



02

父母对孩子的爱,

是“有条件的”


我们常说,父母爱孩子是无条件的,但很多人把这个“无条件”理解错了。


他们认为,无条件就是无原则和无限制。就像影片中的妈妈那样,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当儿子看中电视购物里的商品,妈妈不会多问一句,毫不犹豫买给儿子。


其实,并非如此。无条件,指的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表现好,而是因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但并不是无原则和无限制的,“你想怎样就怎样,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什么”,而是坚持“我在为你的将来打算”这个基础上,会有原则,也会设立边界。


而短片中的妈妈从未对孩子设立界限,也毫无原则,于是当父亲意外去世后,经济上无力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妈妈只能卖家具,甚至是掏出肾脏来满足孩子。


没有原则的爱,并不是真正地无条件爱,因为那样的爱对于孩子来说,是害。孩子无法分辨出自己该做什么,父母该做什么,只知道自己可以索取,父母就会满足,最后成为真正的伸手党。


可见,父母教育孩子需要“两手抓”,一方面在情感上给予无条件地支持,另一方面要在言行、习惯等涉及到原则问题时,坚持立场,不能妥协。


因为溺爱,会导致孩子的任性妄为。



03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

是做好分离


影片中,当儿子无法再向妈妈索取时,因为妈妈已经离开了,儿子自己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想到重新回到妈妈的肚子里,这是一种逃避。


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根本就没有真正长大,也不想长大,他们只想做有人照顾自己的婴儿,只是巨婴再也无法回到母亲的肚子里。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做好分离。


也就是说,让孩子独立成长,是父母教育的关键。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孩子迟早要离开自己,独立生活,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


影片中妈妈的做法有时看起来很夸张,包括给儿子穿衣服、喂饭、刮胡子,其实现实中,这样的妈妈也很多,她们在孩子长大后,甚至成家后,还是悉心照顾,乐于付出和牺牲。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是一种负担和压力。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


有些父母过于控制,其实是溺爱的另一极端,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以“爱的名义”干涉孩子的生活,认为自己的爱,就是真正的爱,但那是自认为的爱而已,给孩子想要的爱,才是爱。


最后,在孩子教育方面,父亲不该缺席。


这部短片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就是教育孩子并不是母亲一个人的工作,父亲也要参与进来,特别是在孩子学习遵守规则、界限等方面,父亲的角色不可或缺。


很多爸爸认为,自己赚钱就是在教育孩子。虽然经济是重要的,但父亲的言传身教更重要。


父母想教育好孩子,自己先成为好父母。



写在最后


溺爱孩子不可取,但父母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无时无刻地控制孩子,或实施打击教育法(很多父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而是要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即在给予孩子足够关注和爱的同时,也要给孩子设立好规矩和边界。


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降妖时给唐僧画的圈,圈内是自由的,可以无条件地爱,但圈外是有规矩的,也是危险的,需要小心行事。


好父母,都是平衡大师。

上一篇: 对亲生父母拳脚相向 “凤凰男”重压之下心理爆发
下一篇: 公益家庭教育心理沙龙活动招募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