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父母要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6日
作者:诺亚方舟
编辑:李宇昕
来源: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些人会说“父母又不是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啥要让父母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关于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师源说”,说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于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一种是“家源说”,说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

这两种说法都属于简单归罪论,即把造成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责任归到某一方。这两种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了相互推卸责任的借口。

曾几何时,当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学校或者老师就会找家长,认为是家长的责任,是家长没有把孩子教育好,相反,家长却觉得我已经把孩子交到了学校和老师的手里面,当然应该由学校和老师来承担责任。因此,也就出现了网络上时常可以看到的“讨伐”学校和老师行为不当的讯息。

诚然,学校和教师必须承担起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跟家长建立起充分的合作关系,但我们想说的是:父母,有必要成为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是自己的,父母面对的只有1个孩子,而老师要面对的是班上40多位、甚至更多的孩子,这就意味着教师用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减少,很可能无法敏锐地观察到每一个学生心理行为的变化,从而错失发现问题的机会。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只是让教师来承担孩子心理健康的责任,等到孩子真的出现问题时,无论让学校或者老师承担多大的责任和赔偿,都无法挽回因我们的失责对孩子身心健康甚至生命造成的伤害!

你可能会问,父母不是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怎样才能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呢?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如果你是父母,你需要做到下面两件事。


01  父母要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观察者

在我咨询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父母说这样的话,“他原来都好好的,咋突然就不上学了呢?”“她原来都很正常,咋突然就抑郁了呢?”等等。其实,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不是一夜之间就突然出现的,而是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慢慢发展起来的,也是有迹可循的。

一般出现两种情况才会让父母意识到“我的孩子有了心理健康问题”:

一种情况是对孩子的正常生活、学习等等都产生了严重负面的影响,比如应该去上学的孩子不去上学了,孩子对网络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忘我地步等等;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对父母的生活、工作等等产生了严重影响。

其实,这第二种情况不在少数。在没有对父母的生活、工作产生影响之前,很多父母是不太会觉得孩子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的。

我曾经做过一个“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女孩的咨询,其实她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到学校后没有提交头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了,直到有一天女孩又没有提交作业,老师让女孩把父母叫到学校“数落”了一通后,父母才意识到女儿的问题。

说到心理健康问题有迹可循,我们就以自杀来举例。

Barnes 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有超过 5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的 7~10 天里会向家人和朋友表现出一些言语或者行为上的自杀征兆,比如将自己心爱的物品送人、开始花大多数时间谈论关于死亡的议题或者搜索与死亡有关的信息,做自杀前的准备,如踩点等。但这些自杀线索通常都会被家人和朋友所忽略或者未能被完全识别。

美国自杀学协会也总结了自杀前的一些主要征兆(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 2006),包括:

(1)明显增多的喝酒、抽烟等行为,甚至是吸毒

(2)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和目的

(3)焦虑、精神紧张,无法入睡或一直失眠

(4)有种被困住的感觉,觉得没有出路

(5)绝望感

(6)社交性退缩,远离朋友、家人和社会

(7)暴怒,控制不住的愤怒、寻求报复

(8)冲动性地做一些危险性的活动,毫无安全意识

(9)情绪起伏大

(10)出现反常的举动,比如把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或者寻求可以长期照顾的动物

King, Price, Telljohann 和 Wahl (1999)认为,如果能成功识别自杀高危个体在准备自杀前表现出来的种种征兆,就能有效预防自杀的发生,但该研究发现只有9%的普通教师和1/3 的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能识别出学生的自杀征兆,可见人们对自杀征兆的识别率很低。相对教师和心理健康老师,父母对自杀征兆的识别可能就会更低。

对没有自杀这么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又会有哪些信号呢?

简单总结如下:

(1)孩子的情绪是否有明显的变化?

(2)孩子的日常行为是否有明显的变化?

(3)孩子的同伴关系是否有明显的变化?

(4)孩子的睡眠是否有明显的变化?

(5)孩子的学习状况是否有明显的变化?

父母可以观察这周孩子在上述几个方面的情况,并与前一周的情况进行比较,也可以采用打分的方式来给每周孩子在上面几个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做个记录。

如果发现孩子本周比上周有了明显的不好的变化,父母就要留心了!建议父母主动找孩子聊聊Ta这周是否遇到了什么事情。

具备识别这些信号的能力其实并不复杂,需要的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有心的父母。


02  父母要成为孩子心理情绪的稳定器,而不是激化机

当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往往都会向外发出信号,这种信号既是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表现,但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孩子对外发出求助的信号!在孩子出现心理困扰的时候,他们首先会向身边的人求助,然后是向老师求助,最后才会是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人员求助。

身边最重要的而且最近的人就是父母。他们希望父母能够注意到这些信号,并对这些信号做出反应。如果孩子发出这些信号而没有人注意到,可能会让Ta通过更加激烈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反应。

相关链接: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4个原因

更有甚者,可能Ta会觉得“我都这么难受了,这么痛苦了,还是没有人关心我注意到我,我是不值得大家关心的一个人”,并可能由此产生一些轻生的想法和行为。

当父母注意到了这些信息的时候,做哪些事情才能更好地安抚到孩子的情绪呢?

(1)如果父母当时手上有活儿,请停下手中的活儿,去倾听和陪伴孩子。

不管你多忙,都请停下手中的活儿。坐到孩子的身边,耐心地听孩子讲述Ta所遇到的事情。这也是心理咨询中讲的积极倾听技术。不是试图打断或者驳斥Ta的讲述。其实,如果父母能够耐心地听完孩子的心里话,可能孩子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

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沙发上的心理医生》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没有学过心理咨询的法国女孩,因为通过换房旅游的方式住到了美国一位精神病大夫的家中,由于一直不断有病人来访,并把她当成了那位咨询师,她也就开始接待来访者。

她基本上采用的方法就是不断鼓励来访者述说他们遇到的事情,当来访者讲完自己的事情后,都会感到非常的轻松。当真正的咨询师提前回到美国后看见自己家络绎不绝的有人来访,产生了好奇,把自己也扮成一个来访者前往一探究竟。

结果发现那个法国女孩居然做起了咨询师,而且称得上技术的就是积极倾听。他也在法国女孩的积极倾听下,不断地敞开心扉,释放了过去很多被压抑的东西,得到了很好的解脱。

(2)如果父母有否认、驳斥、埋怨,甚至指责孩子的冲动时,请停止你的冲动,想一想孩子为啥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

中国有一句话,叫“事出必有因”,心理学中也有一个表达相同意思的理论,叫理性行为理论。该理论讲的主要意思就是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合理的理由。

当孩子向父母发出信号的时候,首先,要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比较容易从自己的角度,或者社会规范的角度来做出反应,很少从表现这些想法和行为的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其次,多半是孩子已经到了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的时候。他们希望父母能够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支持,做出他们所希望的反应。如果父母的反应与他们的期望相反,会给他们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这种伤害甚至会超越所遇事件本身对其造成的伤害。

很多年前,我咨询过一个被确认为“学校恐惧症”的初二男生。他出现“学校恐惧症”的原因是由于他小升初的时候没有考好,为了保证他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费尽心思让他上了一个好的学校。

但到学校之后,不管如何努力,他的考试成绩都排在全年级比较靠后的位置,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在学校里也没有啥朋友,特别的孤独和苦闷,因此,对继续在这个学校上学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想在那个学校继续读下去了,想转到他小学时好朋友就读的学校。

在讲这些的时候,他的情绪总体上来讲属于比较正常的状态。但每当他一提到转学二字,他的妈妈就会说“绝对不可能”“我是不会让你转到那个学校去的”“转到那个学校去你就毁了”等等的话,只要这些话从妈妈的嘴里一出口,这个男生就会出现很多情绪和行为上的过激反应,比如扯头发、大声哭泣、用头撞墙等等。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母亲否认、拒绝他想法的行为对他产生的伤害。

很多年前,我还做过一位对学校感到异常愤怒,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的男生的咨询。这位男生成绩一直不太好,学校在高三的时候制定了一项规则,规则规定如果会考不过,就不能参加高考。

这位男生为了能参加高考,就非常努力地学习,最后每门课几乎都是擦边通过了会考,正待他准备好好复习参加高考的时候,学校又颁布了一条新的规定,就是有几门学科的会考成绩不达到多少多少分,也不能参加高考。

不幸的是,他这几门学科都没有达到学校新颁布的规定。他对学校不断修改政策感到非常的愤怒,也会把这些跟父母讲。当他给爸妈去讲的时候,母亲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又不是你一个人是这种情况,其他同学都能接受,你咋就不能接受?”“你这样折腾,学校也不会为你一个人改变规则”等等。

由于他的愤怒没有得到理解,没有得到认可,没有得到安抚。每给父母讲一次,他的愤怒就又会增加一些,到最后发展到无法控制的一个地步。

想一想,当孩子因为一些我们认为不合理、不应该的事情来找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是什么反应?我们是在安抚孩子的情绪,使孩子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还是在做一些上述两个案例中父母做的可能是火上浇油的事情呢?

参考文献
[1]Barnes, L. S., Ikeda, R. M., & Kresnow, M. J. (2001). Help-seeking behavior prior to nearly lethal suicide attempts.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32(Supplement to Issue 1), 68-75.
[2]King, K. A., Price, J. H., Telljohann, S. K., & Wahl, J. (1999). High school health teachers'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identifying students at risk for suicid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69(5), 202-207.
[3]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 (2006). How do you remenber the warning signs of suicide. Retrieved from: http://www.suicidology.org/web/guest/stats-and-tools/suicide-warning-signs
作者简介:诺亚方舟,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品牌,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咨询电话】:010-62279199
上一篇: 那些感情好的夫妻,大多是学会了适当表达情绪
下一篇: 公益家庭教育心理沙龙活动招募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