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心理内耗的几种迹象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0日
你是一个内耗的人吗?
 我曾经是。 中学时,我被电视台选取录制一档谈话类节目,其中一期的题目是:同学生日该不该送礼物,为什么要送/不送。


当时我想发言:我会选择送自己做的或者买的小礼物,表达心意。 可有一个声音跳出来,反对我:“你不觉得这个想法太普通了吗?你是在录节目耶,应该好好表现才对啊!” 我开始思考更特别的观点,但越想就越想不出来,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其他人都逐一发言了,我急得满脸通红。
最后我大脑一片空白,呆愣在那里,什么也说不出来。 长大后再回忆起这件事,我才醒悟过来,我陷入了内耗当中。 当时跳出来反对我的那个声音,其实是我内化的“妈妈的声音”。从小到大,妈妈对我期待一直很高,但又不停贬低我、拿我和别人的孩子比较。 所以我也要求自己不能说普通的观点,不能做普通的人,必须好好表现,必须一鸣惊人。 背着这么一个沉重的包袱,我内耗了很多年。直到我走上心理学学习之路,才逐渐摆脱。 现在,我也想把这些经验分享给你。我相信,只要你愿意做出尝试,你也可以摆脱内耗。

1内耗的成因 

内耗的人,表面看起来好像都很镇定,其实内心已经跟自己打得天翻地覆。就像录制节目那天,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小姑娘安安静静坐在那边,完全看不出来她内心在疯狂捶打自己。  

这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状态。每个人的精力如果是100分,内耗的人拿了50分跟自己打架,外界看到的就是ta好像一天也没干多少事,但ta却疲惫不堪。  

很疲惫的时候,只想回家睡觉,但的躺下来,又睡不着。大脑像开火车一样,不停从这个想法开到那个想法,第二天,就更加没精神,精力可能变成10分了。  

既然内耗这么讨厌,那我们为什么又“乐此不疲”地消耗自己呢?其实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它。  

内耗,是由很多原因组成的。  

a. 外界的影响  

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信息太多了,而媒体或自媒体为了博取流量,总是展示一些不同于常人的内容,让我们误以为那些才是“正常人”。  

比如刷短视频,看到的都是漂亮姑娘帅气男人;比如做了妈妈,总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因为外面都在夸赞“全能型妈妈”,既能搞定孩子和家庭,还能搞定事业和外表。  

原本普通人只会觉得自己普通,但在这么多信息的裹挟下,难免会觉得自己好像很差,不配任何美好。  

除了网络上的信息,还会有离我们更近的声音,来自家人、朋友、亲戚、同学、同事……  

他们会对全职妈妈说:女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要经济独立;对职场女性说:妈妈最好还是要多陪伴孩子,否则孩子会缺失一些东西。  

如果我们没有清晰的价值观,就很容易被这些话语带着走,无论怎么做都有理由去谴责自己。  

b. 讨厌自己  

做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都是不喜欢自己的。他们总是觉得,我不应该这样,这不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我应该是一个更完美、更理想的形象。

就像当初录节目的那个我,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为了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我就会非常打鸡血般的鞭笞自己,一天没做到就自责一天,甚至恨不得弄死自己。  

c. 既要、又要、还要  

人们做选择的时候是最容易内耗的。因为既想要这个的好处,又想要那个的好处,而这两者的坏处最好都离我远远的。  

抱着鱼和熊掌兼得的渴望,迟迟做不出决定,一直在原地内耗打转。  

比如有来访者的丈夫出轨了,一边想离婚,一边又不想被老家的人说闲话。  

她其实知道这不能两全,因为嘴长在别人身上。但是她对两全的渴望大到让她屏蔽了现实,一直在内心追求两全的办法,一直跟自己内耗。  

d. 缺乏良好的支持系统  

我们的价值观和认知,大多在原生家庭、学校和刚出社会时学到的。我们的支持系统,也几乎是由家人、在学校和工作中结交的朋友组成的。  

但这些支持系统,本身可能就不够用。我开始自我探索之后就慢慢发现,身边很多人其实都活得不太明白,包括我的父母,他们也“干瘪”了,他们能给我的,都给我了,给不了的,以后也给不了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需要去拓宽你的圈子,建立新的、更宽广的支持系统。  

可很多人工作几年后,圈子就变得非常稳定狭小,觉得结交新朋友会很累人,或者尝试过但结果不如意,干脆放弃了。  

这时候找一个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ta既能够带给你新的认知,也能够给你非常强大的支持。


2哪些人,最容易陷入内耗?

a. 自我价值感不高的人  

这类人通常不太会照顾自己、关怀自己,容易去讨好别人。  

比如有些设计师、插画师,就经常遇到有人“白嫖劳动力”,让你设计个logo、画个海报给ta,还觉得这是件很容易的事。

自我价值感不高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陷入内耗:一边心里不愿意,一边又无法拒绝人家。  

结果很可能就是,既恨提要求的人: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又恨自己:我为什么不敢拒绝?  

心里纠结、愤恨,行动上拖延,然后再下一轮内耗:我都答应了又没做好,我怎么这么差劲……  

一天天的,消耗这么大,还怎么开心得起来。  

b. 完美主义者/控制欲强的人  

前几年大男主、大女主的电视剧特别火,霸道总裁、重生穿越类型的小说也很受欢迎,因为我们能在这些主角当中,体会到那种自己想要,但平时得不到的快感:像上帝一样掌控一切。  

完美主义的人就特别喜欢这种掌控感。可是,电视剧有编剧开金手指,穿越小说里,主角是从未来穿越回去的,已经知晓了一切,所以能控制事情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  

而现实中的我们,是无法知道一切,也无法掌控所有的。  

完美主义者不仅对自己要求完美,对其他人也会很严格,就像我妈妈,其实本身就是完美主义,所以对她的孩子,也有非常高的要求。

这种苛刻的标准,让人时刻无法放松,每天抓肝挠心,不停内耗。  

c. 敏感人群/人际关系不好的人  

有一部分人天生就会比其他人敏感一些,这些敏感并不是错,而且利用好了还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天赋。但利用不好,就会成为内耗的根源。  

前段时间我有一个来访者说:陆老师我觉得你评判我了。  

我想了想应该没有,因为在咨询过程中我是不会评判来访者的。所以我就想问清楚一些,是什么让她有了这种感受。  

她告诉我,是因为有一次聊到她丈夫父母的亲密关系时,我说:你老公的爸爸妈妈的亲密关系,很可能会影响你老公的亲密关系,所以对你们的婚姻也可能有所影响。  

当时她听到这句话,就想:我怎么连这个都没想到,我怎么这么傻。越想越难受,回去之后难过了一整天,所以就觉得我评判她了。其实,评判她的只是她自己。  

没有利用好敏感天赋的人,习惯于用评判视角去看别人,所以也会这样看自己,每天都停不下来。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普通朋友之间,就会影响人际关系。但是发生在咨询过程中,只要你坚持下来,咨询师会帮助你通过这些事情,找到成长的突破口。  

后来我了解到,这个来访者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她:别人是不可信的。而且爸爸会身体力行地传播这个观念:和朋友相处的时候很愉快,但一转身就会在背地里说朋友这不好那不好的。

所以她的世界观里,充满了不信任。

找到了根源,离治愈就不远了。

3解决内耗,缺的不是办法,而是信念 

改变信念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想通了”。感受上想通了,方法和技巧才能起作用。  

我们已经了解内耗的成因和容易内耗的人的特质,这里面就包含了许多不合理的信念。比如完美主义者,心里对自己是有不合理期待的;讨厌自己的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知。  

我见过很多人为了改变一些问题,学习了心理学,抱着“我学会以后能改变自己,还能改变丈夫孩子,还省了咨询费”的信念。

但结果是孩子和丈夫觉得更加不高兴了,觉得她学这些都是为了对付伴侣孩子、对付父母公婆、甚至对付自己。  

因为只学了技巧,把这些技巧当成武器和工具去使用,往往效果相反,因为谁也不喜欢被对付。  

比如有一位朋友曾经学到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巧之后,回去用在孩子身上。  

孩子说:我被我的好朋友嫉妒了。

妈妈说:我理解你,你不容易。这样的朋友,离他远一点。

孩子说:这是我的朋友,我怎么可以离他远一点呢?

妈妈说:你可以找一些心胸更宽广的朋友。  

孩子沉默了,她觉得妈妈完全不懂她。  

但是妈妈觉得,我理解你呀,我和你共情了。实际上,她只是把共情当做一个工具在使用,然后觉得我都共情了,你就应该不再困扰,所以“共情”完,马上就给了建议,而这个建议,其实是在批判孩子选的朋友不好。  

这就是不能只学技巧、或先学技巧的原因。  

改变信念,需要先认识自己的信念是什么,挖掘信念的来源,从而将不合理信念“连根拔起”。这个过程,需要不断觉察、内观、反思。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有意愿改变。


上一篇: 情绪的100种语言丨你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下一篇: 宝鸡市心理卫生协会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呵护你的内心世界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