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动不动就拉着孩子讲道理,怪不得孩子不耐烦!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1日

最近和朋友聊天,她跟我吐槽说:自己快被上三年级的女儿气死了,简直是养了个白眼狼。

晚上女儿写作业,她叮嘱女儿不要总想着看手机,早点写完作业早点休息,结果她总是会偷偷看,被发现还找借口说是查资料。

有时候怕女儿累了饿了,问她要不要喝杯牛奶休息会,结果女儿毫不领情,还嫌弃:

“妈,你能不能不要这么烦?”

听完女儿的话,她真的很受伤。


 

图片


我们总是习惯和孩子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想让孩子明白大人的良苦用心。

可好说歹说,软硬兼施,孩子不仅我行我素,甚至变得反感。



吼骂,并不能让孩子更“长记性”

有网友分享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贪玩逃课,班主任只好打电话通知家长。

等他玩够了回到家,父亲就大声质问他跑哪去了。

父亲板着脸冲他发火,大声训斥他的瞬间,他立刻变得十分紧张、害怕。

他知道自己逃课是不对的。

但他根本没心思留意父亲说什么,满脑子都是父亲那张愤怒的脸,还有父亲拍桌子的动作。

这场训斥,持续了一个小时,最后他记住的,只有父亲冷着脸,用力拍桌子,然后指着他大声质问:

“我说了这么多,你听到没有!”

虽然他回答“知道了”,可实际上大脑里是一片空白。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Albert Mehrabian)所说的“麦拉宾法则”: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息传递,是由“7%言语+38%语气+55%表情”构成的。

图片

换而言之,当我们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孩子本身能接收的信息中:

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比如我们的手势、表情、肢体语言、仪态等等;


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比如我们说话的语调、声音的大小等等;


剩下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

这也意味着,当我们和孩子讲道理时,孩子能听到的内容只有7%,剩下的93%都在留意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说话语气。

如果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语调是代表愤怒和威胁的态度,孩子的大脑就会察觉到危机。

此刻他脑海里会出现三种本能反应:攻击、逃跑、呆住,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一书中写道:

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首先,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其次,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孩子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


更重要的是,低声调还可以赶走愤怒。

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会越好。


 
适当的废话,是亲子沟通的调和剂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爸爸和女儿聊天的视频,特别温馨。

爸爸发现女儿有心事,没有长驱直入地质问,而是准备了零食和饮料,要和女儿开个茶话会。

从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到夸孩子学会拒绝别人,父女俩就这么随意唠嗑。

他循循善诱,让女儿主动说出自己的心事。

图片

刚开始女儿还有点犹豫,但是没过多久还是主动向爸爸倾诉。

她说感觉自己在学校朋友有点少。

爸爸听完以后,就开导女儿:

“真正的好朋友啊,有一个就够了。

即使大家都不是你的朋友,你也不要怀疑自己,你很棒很优秀!”

图片

爸爸和她说了很多道理,但是她一点也不抵触。

反而在爸爸的引导下,把这些话一点点装进心里。

同样是讲道理,有的家长不仅没有教育好孩子,还把亲子关系弄得更加僵硬。

有的家长却和孩子拉近了关系,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就在于后者擅长运用“调味品效应”。

那些看似毫无作用的废话,就像是“调味品”一样,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能起到增加人们心理交融的作用。

我们和孩子沟通亦是如此。


图片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必急于直奔主题。

唠唠嗑,适当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比如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说说自己最近的故事。

烹饪中使用适当调味品能让菜品更加美味可口,教育中使用适当的“废话”也能让沟通更加顺畅,拉近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离。

当我们打破了孩子筑起的心理防线,我们说的道理才会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图片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只会空讲大道理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

和孩子沟通时,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用他们感觉舒服的方式交流,才是最智慧最有效的方式。


END

上一篇: 修复孩子内心创伤的六句话,一生受用
下一篇: 开学了,给孩子一份超详细的体育锻炼恢复攻略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