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情绪可以很可怕,也可以很可爱……取决于你愿意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它们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1日


情绪这东西,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有时连识别都是困难,人们会防御、会转换、会回避、会外化。


往往表达的是一种情绪,其实是在掩盖另一种情绪,往往以为只有一种情绪,而实际有很多种情绪混合在一起,往往以为是别人带给自己的,而其实是自己的感知存在偏差,放大了它、误读了它、扭曲了它,又或者因为自己有,无法承受,而以为是别人带来的。


再加上历史包袱,过去压抑的,和当下触发的,叠加在一起,往往更会让人分不清,辨不明,到底发生了什么,多少来自外在,多少来自内在,有些不明究里地做出匪夷所思的事,而事后甚至还记不得自己这么做过。


情绪往往会因一些绝对化的想法、观念而加剧,会因一些痛苦的回忆,一些从未宣泄、从未充分体验的情绪而显得莫名,会因一些无效的习惯性应对或强迫性重复而让人深陷其中。


可以如实地感知它们,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丰富构成,并向正向转化它们,才能让情绪成为驱动力,而非阻碍力、破坏力。


1、哀伤


哀伤,对一些人是容易的,甚至是泛滥的,而对另一些人可能是困难的,受阻的。在那些人的经验中,哀伤是不能被表达的,是被阻断的,是被嘲弄的。


可能他们每次哀伤,都无人注意,无人诉说,无人安抚,反而要强打精神,强做欢笑,去面对各种危机、变故,在周围人都弱不禁风、乱成一团时,他们却要做最为坚强、扛起一切的那一个。


也许他们每次哀伤,周围人是见不得的,周围人会觉得是自己哪里做错了,觉得哀伤是不好的、不对的,人就应该总是开开心心的。


周围人会急于去让他们快乐起来,用物质的方式,用玩乐的方式,而不是鼓励、协助他们将那种哀伤表达出来。


甚至周围人会认为哀伤是软弱无能的一种表现,哪怕那份哀伤是合情合理的,恰如其分的,他们也会因此而受到苛责、贬斥和惩罚。


无法哀伤,可能是因为累积了太多哀伤,当下即便遇到值得哀伤的事,他们也会表现得淡漠、冷酷,也许他们无意识里在保护自己,似乎一旦正视了那件事的重要性、悲惨性,即会牵一动百、击溃自己。


哀伤是一种了断,是跟过去的告别,意识不到曾经理应得到、却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并为之感到哀伤,接受再也不可能得到,接受过去再也不可能重来,可能会让人出现完美强迫,让自己无懈可击,让自己无需依靠任何人,以为这样自己就不用再哀伤,就会得到以前没有得到的一切;

也可能会让人出现无故暴怒,总觉得是别人亏欠了自己、辜负了自己,自己的付出总是不被看到。


哀伤也是对过去自己的一种安放,是心疼当时的自己,看到那时自己的无能为力抑或竭尽全力,看到那时自己承担了超越年龄的压力和负担,而不再是苛责那时的自己为什么没能做得更好。


通过哀伤也能从罪疚感和家庭的牵缠中解脱出来,从无尽等待拯救者的幻梦中清醒过来,找回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力量。


2、羞耻


羞耻,这种情绪对于早年缺少认可、赞赏的人,可能是无时不刻都会有的,凡是看到比自己强的人,自己没有的,别人有了,自己没得到的。但别人得到了,都会感到羞耻,而且常是自我抹杀式的,即别人比我好,等于我什么都不好,一旦我做的事有欠缺,等于我整个人就是没价值的。


他们并不能理性地去想,自己没有那些好又会怎样,真就会不被喜爱和接纳了么?自己是不是也有好的地方,自己是不是已经为之在努力,只是暂时还达不到那个程度。


他们并不能理性地去想,自己好与不好不是与别人比出来的,而是自己可以从不行到行,可以做到更多过去做不到的,可以让自己难以应付、让自己恐惧的事情越来越少,可以让自己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的活动空间都可以更大。


他们并不能理性地去想,那些自己没有的,自己是否真的想拥有,那些自己没有得到的,是不是因为起点、基础不同,是不是因为努力的时间还不够,是不是努力的方式该调整了。


他们在羞耻的同时,还会伴随着一种绝望感、无力感,这可能是因为过去感到羞耻时,遭受的是打击而非支持。


他们觉得别人有了,自己就再不可能有了,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不可能有的。为了远离这种感受,他们可能会回避竞争、表现、跟强者接触,或是拖延着去面对结果。


无法承受自己的羞耻,也会表现为对别人的挑刺、贬低、攻击,以此否认别人是比自己好的,那种好让自己觉得渺小、无能。


也会更多地想去抹去过去,总担心别人知道了自己的不好,总希望没人发现、没人再提、没人在意就好了,并不会承认事实的发生,承认不足的存在,并通过努力让别人改观、使缺陷减少,而会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他人言行的关注和控制上,总想在别人的回应中看到无所不能、完美无瑕的自己。


过多的羞耻,会让人退缩、自暴自弃,而适度的羞耻,可以让人更有动力去完善自己。


3、恐惧


恐惧,也是很多人情绪的底色,这种恐惧可能来自于早年的人际经验和环境氛围。


他们会认为其他人都是不友好的,是会来伤害他们,剥夺他们,逼迫他们,控制他们的,会认为环境是没秩序、不稳定的,不会给到他们应有的回报,是充满阻碍和不公的,是充满禁令和戒律的,而自己是被束缚的,被压迫的,被无视的,是无法找到帮助,而又无力独立应对的。


关系中的些许冷淡,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丁点受挫,就会激发恐惧,永远不被爱、永远得不到、永远好不起来的恐惧。


不加觉察,会让明明害怕别人离开的人,用激怒而非请求,让别人离得更远;

会让明明害怕失去的人,用鄙弃而非珍惜,更快地失去;会让明明害怕失败的人,用懈怠而非勤勉,更多地失败。


有些恐惧感强烈的人,他们是靠一系列不可撼动、不可更改的程序、步骤来维持内心安定的,但往往他们会将这种僵化的规则强加于他人,要求别人也一定要按照他们的来,


即便别人按自己的方式、节奏来,结果是一样的,甚至是更好的,即便其中并不包含谁对谁错、谁输谁赢的比较和区分,他们也会不可忍受。


他们始终觉得一旦他们的规则打破,就会有灾难、悲剧发生,就会有不可遏制的纷乱,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混乱有时是为了更多的个性可以得到张扬,从而带来活力、减少内耗,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秩序,是为了让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东西浮现出来。


对于这些人,关系中建立连接的方式,常常是监控、纠正、威胁,并觉得这是一种保护,但这也造成了对他人意愿和意志的一种无视。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对于规则是有复杂感受的,会有不必要的紧张,和一旦符合不了就会受到惩罚、就会不可收拾的恐惧,而忘了自己是有选择的,可以遵守或不遵守,也不一定要死命不从,而是有更多的方式去应对,在自由和约束之间找到平衡点。


如长期被细节大于整体地对待,且总是将细节与一个人的好坏、优劣与成败,与恐怖化的结果相联系,也会令人容易养成就局部否定全部、就小错误为一个人定性、就小过失推翻全盘重做的思维习惯。


4、无力


无力,这种情绪强烈的人,可能有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想控制一些不为人力所控的事情。


或者讲,他们的改造欲很强,会想把他人和环境改成理想状态,而且往往是以孩子的需要定义的“理想”,通常是早年被过度满足或从未满足的那些部分。


比如别人可以免除他们的一切苦恼,万事以他们为先,时时与他们保持同步,给予认同、附和的回应,他们不言说别人也可以注意到他们的异样、不快,不表现别人也可以注意到他们的优点、亮点,不行动别人也会帮他们将难题解决。


不用忍耐,就可以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用妥协,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来,不用受苦,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不用付出,就可以让别人一直对他们好。


或者是总想去感化、拯救别人,觉得这样自己才可以得到过去应该得到、但没有得到的爱与幸福。


如果是努力很久也得不到,这是会让人无力,但他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即努力一下就应该得到,且不顾自己目标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不顾应对是否跟情境、对象相适切,不顾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而一旦实现不了,就会激发儿时无数次想去改造父母或是家庭无果而积累下的无力。


5、内疚


内疚,有些人因为过去做与不做一些事,都是为了父母,当做不到时,或是违背父母意志、没达到父母期待的时候,甚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就会有内疚。


当然也有部分是因为父母把一些他们该负的责任推卸给了他们,这份内疚,可能让人过度顺从父母,或是总觉得自己欠了别人,自己罪孽太深,而过度的牺牲和苦行。


也有的不允许自己对别人有愤怒,有恨意,甚至适度批评别人,也会担心别人发飙、翻脸,或是受伤、消失,也会觉得自己是个恶人、坏人,而且事后会产生内疚。


这份内疚积累多了可能会消磨自己的动力和活力,也可能以拖延、敷衍、沉默、讽刺、挑剔、健忘、马虎等消极、隐蔽的方式来发泄,带来更糟糕、更严重的后果。

另一部分的内疚,可能是做错事的内疚,并不是说,做错事不受罚,内疚就会消退,有时反而会无意识地变着法子让别人惩罚自己,或是在重要时刻掉个链子,或是毁掉自己最看重的东西。


如果长期受到的惩罚过于严厉,或是连带着对整个人的否定,也不告知怎么改正,这会让人更难面对这份内疚,更多的会否认和逃避。


当察觉到这些内疚时,分清是谁的责任,适当表达出被压抑的愤怒,接受对立情绪的并存,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和造成的损失,有时是必要的。


6、空虚


空虚,空虚的由来,有的是因为有记不起的痛苦回忆,会让人觉得总少了什么,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失去了,自己是有残缺的。


有的是未满足的情感需要,过去没能获得的认可、陪伴、安抚和支持,会在体内产生一种空洞感,且会感觉有被其吞噬的危险。


有的是一种对自己在时空中存在和延续感的丧失,可能是因为缺少周围积极的回应、认同,可能是缺少与他人的连接,而产生的一种失重感、漂浮感。


有的是因为没有发展出自己的主张和感觉,想法和情绪受制于他人,对很多事的看法、反应可能是父母的延续,是对周围人的服从、讨好。


有的是因为做事更多的是出于对他人的畏惧,或是为了让他人满意、喜爱而做的,而不能感受到自己在做的过程中的获益和体验。


有的是找不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目标,不能坚定地追求它、实现它。不加觉察的空虚,可能会让人过于频繁地以食物、购物、争吵、打游戏、刷手机等去获得速成的快感,好像自己一下子就填满了,但长此以往可能只会带来更多的空虚和自我厌恶。


7、愤怒


愤怒,这可能是最常被转移的一种情绪,主要表现在对象上和时间上的转移。


在较强的人那里,没能维护自己利益、表示反抗、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能会转向较弱的人,或是更为安全的人。


也有在外人那里竭尽和善、过于卑微,为了维持关系、不被冷待,为了维持生计、获得利益,为了维持自尊,获得夸赞,也可能会把一些因不甘、不平、不爽而产生的怒气转向家人。


也有的是因为曾经被错误对待,总觉得别人还在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彼时如是强忍的,更会在此时爆发。


最多的还是将对自己的不满,转向别人,因为自己觉得自己有很多的实现不了、改变不了,而产生的自我厌恶,当然其中可能也夹杂着,对别人无法接纳的恐惧,自己应付不过来的无助,对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有过高的期待。


对于这些愤怒,调整面对强者的姿态,不过度压抑、逢迎,练习自我主张,学会示弱,可以直接表达对别人帮助的需要,是有必要的。


对觉察力要求更高的,是看到愤怒背后自己强烈的需求和渴望,很可能是过去未能被满足的,无数次受挫的,并能辨明,眼前别人对自己的对待,是否真的值得自己如此愤怒,是不是激起了过去相似情境下自己压抑的愤怒。


8、嫉妒


嫉妒,如果只是“你有的,我也想要”,那应当是挺常见的,也挺有建设性的,可能会激发人向人求教和学习,让自己更快地拥有。


较为严重的是“你有的,本该是我的”,这更多出现在早年跟家人的竞争关系中,甚至是更暴走的,即“你明明是有的,你本该给我,满足我,但你就是不给我,任我自生自灭”,这可能更像是出现在母婴关系中的。


有后两种嫉妒时,一个是有零和思维,“你有了,我就没有了,我必须跟你去抢”,而非“你有,我也可以有”,一个是有被迫害思维,“是你想先灭我的,休怪我灭了你”,而非“你有的是你的,你愿意给我,是我的幸运”。


后两种嫉妒都会让人更多地在情绪上较劲,而不会去采取行动,让自己真的拥有。最后一种嫉妒激发的仇恨,有时是相当具有破坏性的,有时真的会变成现实中的毁灭。


如何面对情绪?


情绪并不恐怖,但对于从小没有很好处理情绪,没有被很好关照的人而言,真的如同洪水猛兽,是一种被吞噬、被撕咬,完全不能自主的感受,无法控制也无法摆脱。


他们也很难发挥出情绪的正性力量,无法灵活地处理情绪:

有的情绪是可以中和的,比如哀伤泛滥的,可能是有潜藏的愤怒,愤怒爆棚的,可能是有难以触及的哀伤;

有的情绪是可以通过行动化解的,恐惧可以采取更多的预防措施,愤怒可以转化成超越、创造的动力,内疚可以去更多的亲近、补偿和利他;

有的情绪是可以用来认识自己的,无力可能在提示自己有过高或者不现实的期望,羞耻可能是在提示自己不能接纳自己的地方,嫉妒可能是在提示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想要达到的状态。


之所以要对情绪要有较真的态度,不是为了让自己心如止水,不再有负面情绪,而是更能真实地去经受情绪,让自己的情绪反应不总是令人费解、不合情理,伤人又伤己。


这真的是要对自己先有更多的兴趣,也要有更多死磕的劲头,在每一个不舒服、不恰当后,去回顾下是怎么发生的,是什么被触到了。


也要更多地去面对,会让自己情绪爆发、总会去回避的刺激,在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和事后复盘中多去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调节认知、缓解情绪、找回记忆,直到跟最核心的、最原初的一些东西相遇。


对于情绪承受力弱的,又长期缺乏情绪学习的,一个刺激过来,激发的东西,太复合,也太混沌,往往只会让人淹没在其中,找不到头绪。


而有些情绪,剂量太大,会让人非常痛苦、无法承受,或是觉得是丑陋的、肮脏的,是不可以有的,或是发生得太早,都还不会用语言表达的时候,这些都让人很难独自面对、诉诸言表,也为此需要在他人的支持、陪伴、接纳下,才可能去感受那些过去从未体验、从未表达,而又让当下的自己失序的情绪,才能去澄清情绪里到底包含了什么,到底有哪些组成。


总之,情绪可以很可怕,也可以很可爱,只看人愿意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在上面了。


如果在你的生活中,生病中,总被一些破坏性的情绪困扰,被淹没性的情绪状态占据,或总卡在一些事情上过不去,建议见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师吧,看看这些情绪在告诉你什么,真正接收到这份“略显深沉”的礼物。


上一篇: 隐形攻击 | 人际交往中,最不易被觉察的伤害
下一篇: 学点心理学,五个常用心理学效应,教你认清自己的心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