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子写童书:一位妈妈陪孩子成长的特殊方式 |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9日 |
为儿子写童书:一位妈妈陪孩子成长的特殊方式
教育永远是一个话题,既考验家长的耐心,也考验国家的恒心。
不知不觉,“双减”已经一周年。政策的出台带有明确的导向性,目的是为基础教育领域愈演愈烈的疯狂“内卷”降温。给孩子松绑的外部环境有了,但要真正做到内心松绑,绝非易事。
一方面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方面是考试考出“空心人”,这样的矛盾始终存在,不容忽视。
教育如同饮食,讲究平衡,太快与太慢都会适得其反。本文口述者是一位母亲,她自己是一路考上来的寒门学子,也经历了当代家长的普遍困惑。最终她省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暂时的落后不代表“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需要父母去发现,去挖掘。
孩子更需要昂扬的精神,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有一个善良的胸怀——这位母亲的呼吁,代表了对教育难题的一种破解之道。
被繁重的体力劳动吓怕的我们非常喜欢学习,因为学习的时候不用下地干活
我没上过高中,也没上过大学。
我是一边在农村的小学校里教书,一边通过自学考试,考取了汉语言文学大专和本科文凭,又在2008年,考上了兰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这一切的起点,是在甘肃省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我出生在那里。高高低低的小山,几棵白杨树,一个大沟渠,就是我的童年。
一直到十三岁,我都没有走出过村子。后来,村里有孩子得了黄疸肝炎。大人很恐慌,纷纷带孩子去城里看病。
我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爸爸带我吃了一碗兰州牛肉面。长长细细的面条,我含在嘴里,舍不得咽下去,吃到嘴里都已经是面糊了。
我天天盼着自己再次生病,这样就可以去城里,再坐公共汽车,再吃从没吃过的饭。
在精神和物质都很匮乏的童年,我唯一的乐趣就是每天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喜欢很多节目,比如“小喇叭”、“今晚八点半”。
十三岁那年,父亲带着一家六口搬到了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场。那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家最多时种过80亩地,后来是60亩、40亩。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成了我们几个孩子最常劳动的地方。后来,弟弟清华大学毕业,出国攻读博士,还对这一段经历念念不忘——
养育我的土地
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我们还在地里捡玉米,浑身湿透又冷透;中午拿一个白馍就白开水,躺在沟渠里就算休息,下午继续锄草;夜里,即使风雨交加、雷鸣电闪,也得拿着铁锹,头顶矿灯,去给庄稼浇透水;西红柿熟了,要赶紧摘,烂了就卖不出钱,我们这些十岁左右的孩子和父母的采摘速度基本上是一样的。
被繁重的体力劳动吓怕的我们非常喜欢学习,因为学习的时候不用下地干活。
为了梦想,我付出了加倍的努力。27岁,我考取了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成了同学 一直在黄土地上劳作的我,竟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大学。
初三毕业,我以全县第七名的成绩考上了中等师范学校。上了师范后我才知道,我再也没机会上高中了,这意味着我再也没有机会上大学。
明白过来后,我很痛苦——大学,成了一个永远的梦。
跟着父亲卖了一个暑假的菜,揣着披星戴月赚的、还带着体温的人民币,我的四年师范生活就这么开始,也这么结束了。
毕业后,我来到和小时候一样的小山村,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山村生活是宁静的,在诗人笔下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也缓慢得像老奶奶的拐杖,看上去动,其实一直在原地打转。
为了梦想,我付出了加倍的努力。27岁,我考取了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成了同学。
我的硕士毕业照
来不及庆祝或自卑,我就连滚带爬地补习专业课,成绩慢慢赶了上去。经过三年努力,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顺利毕业了。
30岁那年,我到一所普通高中任教,见证了农村孩子为了改变命运而努力读书的勤奋。我被感染了,准备去考博士再拼一拼。
可惜,博士没考上,但考上了一所军校的文职教员,实现了我的大学老师梦。
翻开我的教师履历,教过两年小学、四年初中、六年高中、六年大学,几乎涵盖了整个教育体系。
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出发,我一直在往前追赶。我并不觉得自己缺失了什么,相反,我的人生很充实。
直到结婚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直到我的孩子开始上学。
儿子到四岁才会说话,五岁半了还咬字不清。儿科大夫说,这个孩子健康得很,你们不要急,等他慢慢说话 作为一个母亲,我自然也是望子成龙。
刚怀孕,我就按照书本进行胎教,把丑小鸭的故事听得滚瓜烂熟,还坚持背英语。
我就是希望将来我的孩子非常聪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可,起跑线到底是个什么线呢?
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儿子的成长受到全家无微不至的关爱。刚出生,他打个喷嚏,我们都紧张;咳嗽一声,大人吓得一晚上睡不着。打预防针、上街玩耍、喂辅食,都是三个大人一起跟着。
可惜,孩子的发展和我的预期并不一致。他到四岁才会说话,五岁半了还咬字不清。我带他去医院看过,可是儿科大夫说,这个孩子健康得很,你们不要急,等他慢慢说话。
因为不能准确表达,儿子在幼儿园里很孤独。一次,两个同班女生在我们背后指指点点,“他是个傻子”。当时我跟在儿子身后,他仰着小脑袋在前面走。我不知道,儿子是否听懂了这句话。
我很想转过身,问问那两个小朋友,为什么要这样说我的孩子,是不是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都这样叫他。想想这些,我难过了一路。
到了大班,有些家长开始备战小学。我却固执地认为,孩子就应该是一张白纸,不能提前在上面涂抹。
当别的孩子三岁请外教,能流利地说英语了,我的儿子连母语都说不溜;当别的孩子已经会两位数加减法,我的儿子连3减2都算不出;当别的孩子能画一幅让人赞叹的画,我的儿子还只能叫涂鸦。
我心里着急,拼命用“他还小”来打消内心的忧虑。
上小学前,儿子只认识幼儿园教的54个汉字和一点汉语拼音。和别人比,他真的就是一张白纸。
儿子开始不写作业,经常来一句:随便!还对我说:不想上学了 开学不久,老师创建了阅读打卡,我才见识孩子之间的差距。
儿子一分钟读不了五个字,有的孩子却能一口气读五六年级的书。我产生了极大的恐慌。
第一次考试,儿子各科成绩倒数第一。班上92分以后没有其他人了,除了那个85分——我的儿子。
那么简单的知识他竟然都不会。开完家长会,我去接儿子,正在气头上的我狠狠揍了孩子一顿。他呜呜呜呜地哭。
看到儿子哭得浑身颤抖,我又非常后悔,也非常自责。
几个月前,他患大叶性肺炎刚住过院。当时他高烧到41度,冷得瑟瑟发抖。他生病的半个月,我每晚都彻夜难眠。
我对自己说: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学习慢慢来吧。他现在有这样的表现,已经不错了。
我调整了心态,对儿子的成绩不再那么关注。可无论我是否关注,成绩就在那里,孩子在班里排倒数的事实也在那里。躲也躲不掉。
而且儿子发挥很稳定,稳定的倒数。有时甚至考到了不及格。
唯一幸运的是,一年级时遇到的老师很好,从来不给孩子们说分数。所以,儿子始终不知道自己的成绩。
后来换了老师,儿子也慢慢知道了自己成绩差。他称自己是“坏学生”,变得非常胆小,不敢说话,在家里上卫生间也要有人陪。
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很内向”。可在我记忆里,儿子从小到大一直很活泼的。
儿子胆怯的眼神已经让我非常难过。接着我发现,他小小年纪竟然打算放弃学习了。他不写作业,经常来一句:随便!还对我说:不想上学了。
我给他打气:你不是“坏学生”,你不过是考试没发挥好。
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班上就他成绩最差。
当天,我写下《能疗伤的苏轼伯伯》。这篇文字不算出彩,儿子却特别爱看,看一遍问一遍,好像一下子喜欢上了苏轼 抛开成绩不谈,儿子有许多闪光点。
他很善良。他会把家里的纸盒子亲手送到楼下,给腿脚不便的捡垃圾的老爷爷。有时为了给老爷爷攒一个塑料瓶,他会特地让我们买一瓶矿泉水。
一次,他在天桥上遇见一个乞讨的老人,就让爸爸给钱。他拿着爸爸的钱给了两次,还抱怨爸爸给得太少。
儿子也很富有想象力,说出来的话总让我眼前一亮,甚至会创作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诗歌。
《我的世界》
我的世界很大很大 装得下知识 装得下运动 装得下智慧 我的世界很小很小 装不下爸妈的吵架 希望我的家里快点富强起来 《妈妈和手机》
妈妈一会儿看我的作业 一会儿看手机 妈妈看我时很远 看手机很近 看我的作业时很暴躁 看手机时很开心
2021年,国家出台“双减”政策。老师不再布置繁重的作业,培训班也结束了。孩子空闲的时间一下子变得很多。
为了培养他的阅读兴趣,我开始陪儿子看童书。让我失望的是,我给他买的名著,他不爱读。而他爱读的书,我又觉得没有营养。但看书总比不看好。我也只好不做干涉。
我给儿子写的童书
一天,我在家里给学生远程辅导作业,在电话里探讨起苏轼的词。打完电话,儿子不停地问我,苏轼为什么能写那么好的诗歌,苏轼小时候是不是很爱学习。
我突然受到启发,原来孩子对文化名人这么有兴趣,为什么不写出来让他多了解一些呢?
当天,我就写下《能疗伤的苏轼伯伯》。这篇文字不算出彩,可儿子却特别爱看,一连看了好几遍,看一遍问一遍,好像一下子喜欢上了苏轼。
我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写一些名人故事,庄子,杨靖宇,小萝卜头……儿子都读得很有兴趣。
孩子发现我写的都是他熟悉的生活,特别高兴,每天看我写的故事,还能把每一篇都复述出来 既然他爱看我写的,为什么我不能创作一本童书让他看呢?
我开始阅读孩子最喜欢的几本童书,发现这些童书都在写孩子自己的故事。我顿时有了思路,我就用小说的形式写我儿子,我把他起名为“小呆”,而我是“迷糊妈妈”。
儿子读幼儿园的时候,中午有小朋友放了一个屁,大家都很惊讶。儿子说,那个小朋友其实可以把这个屁憋到肚子里。我就把这个故事写进了《午睡后的不速之客》。儿子一连看了好几遍,每次都开心地大笑。
我说,你爱看我的书啊,那好,我给你天天写。
儿子在看我写的童书
我让儿子把发生在班上的故事讲出来。孩子发现我写的都是他熟悉的生活,特别高兴,每天看我写的故事,还能把每一篇都复述出来。这样的“阅读打卡”坚持了几个月,我发现,儿子能主动拿起我推荐的书,比如《列那狐的故事》来看了。
后来,儿子邀请他的小伙伴一起来阅读我写的童书,并且挨个点评。儿子还给故事里的主人公取名字:“梨花针”、“曹韭菜”,还口述一些故事让我记录。我们一起把写作变成了快乐。
生活中的“小呆”呢?我们狠狠心,给儿子换了一所新学校。学校也是公办的,离家比较远,每天要开车接送。但因为是新办的,教育理念也比较新,对成绩落后的孩子,老师都以激励式教学为主。
在各科老师的鼓励下,儿子对学习重新有了兴趣。他以前最讨厌数学,但这个数学老师每次批改作业,都会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很细致地反馈给我们,课堂上也会表扬孩子。后来期中考,孩子经过努力数学考了90多分,是中等水平,不再拖班级后腿了。
新学校还特别注重普及古诗词,这下把我儿子的特长发挥出来了。他以前看我写的文化名人故事,就念熟了不少古诗词。很多别人不会的文化常识,他都知道。
一个孩子有了特长后,就有了自信。他在同学中间当起了说书人,常在课间讲一些关于小孩子的小故事。同学听得津津有味,问这是哪里的故事呀,他骄傲地回答:这是我和我妈妈一起写的。
虽然每天去新学校路上要多花一小时,但儿子变得很爱上学,回来就把学校里的故事叽叽喳喳讲给我听,还要我写成故事。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小特长,也交到了志趣相投的好朋友,经常和几个同学互相换书看。
我给儿子写童书故事,不仅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更要让他记住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 我的爱人是一名军人,我们一家在部队营区住了五年。在那里,我见到了人民子弟兵保家卫国的光荣事迹。我觉得,很有必要把这些故事讲出来。
有一位战友,他在执行任务时被炸掉了一只手臂,炸瞎了一只眼;有一位战友与妻子两地分居三十年;有一位战友,妻子刚怀孕,他就接到了去非洲维和的任务。
他们是那样平凡,但又令人敬佩。他们都是我认识的,这些事也都是我知道的。
我把他们写进了《小呆的生活有滋味》,写了《我的朋友伍十六》和《核桃爷爷》几篇。孩子看了很感动。当他知道这些都是身边的真人真事时,他肃然起敬地说,我要去拜访这些英雄。
我也把我写的故事发给了这些故事的原型人物。因为都是真人真事嘛。“核桃爷爷”就是我们的一位邻居。他说自己这么平凡的人,做了一些该做的事,却被我一直记着,还写成了故事,非常感谢我。
我说,我给儿子写童书故事,不仅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也是让他记住这些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
我的童年在黄土地上劳作,是土地给了我生存的养料和向上的动力。今天我的孩子和他的小伙伴们,生活在物质富裕的时代,没有经历过苦难,连一点点挫折都受不起。
这时候,他们更需要一种昂扬的精神。
我接受了现实,并开始思考:是否有必要从一年级开始,就把孩子天天逼得像高考一样 我自己是一路考试上来的,考试对我来说是天底下最公平的事了,只要我付出努力,就一定有所得。
当了父母后,我也曾是一名雄心万丈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各个方面都优秀,甚至希望他能遗传我的考试基因,当个学霸。可现实并不能如我所愿。
看到朋友家考双百的孩子,看到参加歌唱大赛获奖的孩子,看到作业像书法一样美观的孩子,我打心眼里羡慕,也打心眼里煎熬。
因为我的孩子这一切都达不到。怎么办啊?是不是就不要去比较了?那就做回自己吧。我放慢了脚步,不再催我的孩子。
接受现实后,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否有必要从一年级开始,把孩子天天逼得像高考一样?
这个问题在我家里意见并不统一。我总是想到自己艰难的求学之路,而他爸爸认为,时代不同了,不能用过往的经验教育孩子。
很可惜,我们都不能说服对方。我戏称他是短期效应,而我注重的是长期效应。
学习固然是成长的主要部分,但如果一个孩子失去了健康,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甚至变成了“空心人”,再去计较分数有何意义?
孩子的成长不必那么着急,只要在每个孩子的能力范围内就行。当我发现儿子不再厌学,有了那么一点进步,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我真的好开心。有哪个父母不想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长大?
孩子,妈妈想告诉你:不要用成绩去评判自己。只要眼里有光,去做追光的人,无论命运把你暂时抛在什么地方,你都可以勇敢地生长。只要光照进来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希望。
那个希望又是什么呢?
孩子,你长大后,可以做一名快递员,一名小商贩,只要你自食其力。无论你是什么,做什么,前提都应该是,有一个健康的人格,要有一个善良的胸怀,要做对国家和人民有意义的事。
这样的人生值得度过。
如果这个故事有幸被其他家长看到,我想说,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够好,请你接受他,爱他。只要他有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情怀,有责任心,不放弃,他就是我们的好孩子。 本文转自 | 杭州日报
|
上一篇: 一位母亲的心路历程:直面和接纳孩子的平凡,并给予陪伴和帮助 |
下一篇: 脑科学告诉你:当下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变得爱“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