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的父母并不爱我” | 如何识别那些来自童年的创伤? |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1日 |
“我觉得我的父母并不爱我” | 如何识别那些来自童年的创伤?
作为家庭中的主要照养者,父母不仅是孩子童年时期的向导,他们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更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成长: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都不妨尝试下去疗愈那些创伤。
觉察、认清自己的创伤是自我疗愈的基础,但这一步绝不简单,这个过程往往会让你挖掘出内心更多更深的痛苦、悲伤、以及愤怒。
分享给你一些童年创伤的框架,带你认识其中典型的童年创伤及产生的后果。
父母否认你的真实感受
举一个比较典型的否认感受的实例:当孩子在某个亲戚身边感到不自在并告诉了父母时,得到的回应往往是:“哦,她只是想友好一些,你最好礼貌点儿。”
当父母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时,他们其实就在无意间教孩子抗拒直觉,拒绝聆听内心的声音。这样的教导方式让孩子并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反而期待他人来告诉自己应该如何感受。
父母看不到或听不到你
童年时感到自己不被看到或听到,是一种与父母在情感层面脱节的体验。
孩子的自我表达如果没有被用心倾听会感到痛苦,被忽视则会感到沮丧,从而产生“必须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才能够得到爱”的想法;同时认可缺失会让我们怀疑自己,避开自己的直觉需求。
父母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你
有些父母想要借由孩子再活一次,他们常常对自己抱有根深蒂固的“我是个失败者”的想法,或是自认为在某些领域的能力上存在缺陷。
这种类型的父母往往表现为只是单纯地渴望孩子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他们会告诉孩子不要和其他孩子过多往来,或是在学校里必须要好好地听某些课等等……这些看似是爱的行为,结果却可能是毁灭性的。
这会让孩子忽视自身的需求,最终导致孩子们在成功之路上背负着令人窒息的极大压力。因为他们为了取悦父母,放弃了部分真实的自我。
父母爱越界
界限,是指个体对于情感或行为承受的极限。
从本能上来说,孩子都是有能力厘清界限的,但是父母却往往会入侵孩子们的私密空间,不尊重孩子的隐私等等。
常见的越界行为还包括:父母一方向孩子抱怨配偶、向孩子袒露婚姻关系中的细节,想从孩子那里寻求情感慰藉等等。
父母的这些越界行为,一方面会给孩子带来不被尊重的羞辱感,在将来生活中与外界建立界限时会感到迷茫;另一方面,则会让孩子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有过度的防御。面对大量的私人信息时,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父母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不少父母都缺乏认知自己情绪的能力,更不用说去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感受了。
当他们在某些时刻感到情绪崩溃,或同时经受着多种强烈感受时,有些人会不知所措,表现为尖叫,摔门,打砸东西或离家出走;另一些人,则可能会将这些情绪向内压制,表现为对他人不予理睬或冷落。
这些行为都是因为他们本人正经历着窒息的情绪,并且无法处理。这些都使得他们与孩子在情感上变得疏远、冷淡。
当父母的都处在情感封闭状态,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也无法学会整体情绪调节,无法培养自己的情绪韧性。
面对父母的以上模式,童年的我们会采用非适应性策略来应对,比如:
这样的应对方式更像掩埋,也许当下有点儿用,但长期下来会把我们困住,甚至忽略掉自己身上还带着那些未曾解决的创伤。
尝试去接纳,去自我疗愈
面对这些创伤,我们可以开启自我疗愈的旅程。
比如通过身体训练(其中有呼吸练习和身体运动)、心理训练(改变你与现有思维和过往经历的关系)和心灵训练(联结真实的自我)。
试着通过这些方法去提高内在自愈力,进行自我修复,达到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平衡,抚平来自原生家庭的童年创伤,去接纳过往的一切。
创伤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但,经历过创伤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要与痛苦和疾病相伴终生,我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我们可以选择不再重复那些塑造了我们早期个人形象的行为模式。
当我们察觉,认清了未解决的创伤,然后试着去感受、理解这些创伤给我们造成的长期影响,并理解此前习得的应对策略是如何将你困住的,我们就可以学会自我疗愈。
要相信,你可以改变,可以向前,可以痊愈!
刘莹 | 作者小西 |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不当使用,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 最适合孩子看的8部电影,推荐给所有家长 |
下一篇: 脑科学告诉你:当下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变得爱“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