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总是和伴侣吵架的人,其实最不满意的是自己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2日

总是和伴侣吵架的人,其实最不满意的是自己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

在亲密关系中,有时候明明很想要对方的爱、理解和尊重,但说出口的话却是指责、争吵、攻击?

明明很在乎对方,结果却总是互相伤害?

相信大多人都有。

1.jpg

总是和伴侣陷入争吵,并不代表对方不适合你,也许只是说明我们还不太懂得与他人相处。

在《与人亲密》这本书中,当代的心灵导师、资深生命教练盖伊·芬利分享了自己在建立一段美好而持久的亲密关系上的独到见解,并教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并且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亲密关系中最难的问题莫过于: 

如何利用与伴侣之间的差异,让彼此变得更友爱,更友善?

如何停止争吵?如何不再害怕失去与伴侣之间的情感联系,即使过去有过失败或痛苦的情感经历?

如何避免伴侣间逃避问题和相互推诿的旧有模式?

仅仅是如何处理与伴侣的争吵这个议题,盖伊·芬利就给了极为智慧的洞见。

01改变伴侣之间的争吵时刻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还记得有哪一次是通过争吵,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通过争吵证明了自己是对的?通过争吵,伴侣真心实意地愿意为你付出,满足了你的渴望?

其实真的没有。为什么与伴侣的争吵不会改变任何事情?

2.jpg

那是因为你不是在和似乎反对你的伴侣作斗争,而是在与那些你根本还不了解、存在于你内心的一股对立的力量做斗争。

当我们把冲突看作是伴侣的问题时,就很容易有错误的想法;

随之而来的是指责、抱怨、讽刺等等消极的想法,这些糟糕的感觉容易造成“失明”,让我们看不清自己,也看不到真相。这让我们和伴侣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空间去看到,我们反对的也许只是我们内心的阴影。

 假如愤怒或不满开始在你的意识中升腾起来,有一个6字方针可以保证能改变伴侣之间的争吵时刻,下次如果想找茬,先对自己说:也许是我错了。

再认真思考一下,也许真的是自己错了。

其实,观察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不管你想如何为自己辩护,负面状态下的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3.jpg

 
02关系魔法ABC

争吵后,为了挽回或者修复已经破坏的关系,我们通常会用下面的方法去应对:

赔礼道歉:吵架后通过不断道歉,给对方买礼物,或者一起旅行等弥补性行为来与伴侣和好,这样似乎可以重置关系。

都是对方的错:把我们的负面感受归咎到伴侣身上,让他们知道自己必须为争吵负全责。

你必须做出改变:试图强迫伴侣做出改变,因为前面已经证明他是错的,他必须要去改正错误。实际上,愤怒、指责和胁迫伴侣,这三种方式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它们不会治愈彼此。争吵之后再和好,然后因为同样的事情再争吵和好,就会经常陷入这种恶性偱环。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他可能口头承认,但内心不一定这么想。有时候改变伴侣可能是徒劳。

4.jpg

盖伊·芬利总结了一套有效应对冲突的关系魔法ABC,这个方法或许能教你学会与人亲密的艺术。

A是Angry,愤怒。当我们因为伴侣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而愤怒,或者表达不满时,其实他们也会同样感到不安。这种愤怒会让伴侣马上戒备起来。他会认为有人要攻击他。面对伤害,要么攻击,要么逃离,此时伴侣就处于一种“失明”的状态。如果想让伴侣放下戒备,那我们要试着不对他们愤怒,因为这些愤怒仅仅是我们单方面的要求。实际上,产生愤怒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局限性,我们不应该过度理想化伴侣,接纳不了他们的缺点。

B是Blame,责备。 我们把自己的痛苦归咎于伴侣身上并不能改变什么,伴侣并不是造成这种痛苦的唯一原因。 与之相反,他只是帮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这时候我们不应该责备对方。当你不再对自己的局限有抵触时,他期望你改变的坚持也会相应消失,因为你已经在改变了。

C是Coercion,代表强迫。很多时候,强迫伴侣并不能让他们做出改变。“如果你不听我的,你就是不爱我”。我们会把他们拒绝按照我们要求的那样去做等同于拒绝我们的爱情。 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不同的家庭养育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文化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哲学与应对方法。那是他们活到这么大,经过无数次验证的生存策略,很难轻易地按你的模式去改变。

5.jpg

03助伴侣一起成长

首先,审视一下自己。
当你看到伴侣身上容易触动你神经的东西,也许是不耐烦,也许是让你觉得虚伪,也许是他说了不尊重你的话让你感觉到痛苦。这些刺痛你的东西让你极不舒服。在对他进行指责之前,你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什么?也许是看到了自己的愤怒,也许是一种失望,也许是挫败,也许是伤心。不管怎么样,情绪是负面的,但你不是负面的。此刻你沉默了,而对方也会放下戒备。
争吵是两个人配合的结果,它的本质是一种权力斗争。但在亲密关系中的战斗并没有所谓的赢家。通常,我们只为一个原因而战,那就是爱的缺席。

课程推荐: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心理学知识, 尊重原创,非原创文章皆选自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

ͼ����_79b9b322d4772e00870d2a7ee0036577_99342.png

上一篇: 陪伴,是情绪的陪伴
下一篇: 公益家庭教育心理沙龙活动招募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