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如何毁掉一个青春期孩子(内附青春期常见问题应对方案)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7日



如何毁掉一个青春期孩子(内附青春期常见问题应对方案)


青春期问题行为其实是养育问题的滞后反应


1.jpg

“孩子越大越难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触。


一个家长说,有些时候给孩子一个意见,想要他更好地成长。这小子倒好,反过来跟我呛声!


小时候还软软甜甜,非常听话的孩子,怎么现在听句话都这么不耐烦?


其实,孩子到青春期了。


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叛逆、思维进步、独立意识很强,此外还有爱慕异性、心灵空虚等。


在心理学上,这是一个人发展成独立人的重要阶段,但剧烈地身心变化往往会让孩子产生强烈地反应,渴望独立、却又觉得没人能动。

2.jpg

二三十年前,人类12岁进入青春期,19岁就结束。


但如今,最新研究显示,青春期10岁左右就开始了,最晚24岁还没结束。


最长超过15年。


像家长们担心异地网恋、沉迷网络、追星等许多行为都产生在这个阶段,甚至有更严重的孩子会选择自残、打架等暴力行为。


青春期是孩子发展、成才的重要时期,初中、高中等关键时期都在这一段时间,父母如果不好好应对,孩子出了岔子,可能会影响一生。


作为父母,提前了解方法,帮助孩子平稳度过,是每个家庭必做的。

1不要乱给孩子扣帽子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犯错第一时间是责备孩子,而不是问孩子犯错的原因。


因为家长们虽然知道青春期重要,却对其概念模模糊糊,知之甚少。


父母们看到了孩子“故意找茬”“狡辩”“以自我为中心”等表面症状,却看不到青春期的情绪化表达的本质原因:


1青春期的大脑,是青春期的烦恼来源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可谓是“日新月异”。他们的身体每天都变化,行为也开始独具个性,这一切,都和性激素分泌相关。


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脑是造成青春期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孩子“知错不改,屡教屡犯”,是因为大脑额叶区域发育不足。


额叶负责认知和决策,是大脑的司令部,发育不完全,所以孩子缺少自控力,风险意识低,从而容易犯错。


又比如,孩子“气性大,过于敏感”,是因为大脑边缘系统、额叶没有很好地协同处理情绪。


大脑的边缘系统能轻易感知否定、挖苦等负面刺激,产生难过、愤怒等情绪,如果这是负责认知的额叶没有很好地控制与调节,孩子就容易情绪化。


神经学家弗朗西斯·詹森说,人类大脑即便在20岁,也只有“八成熟”。


所以说,孩子在青春期的“不听话”、“追求个性”的背后,不是故意为之的变坏了,而是生理因素导致的。


如果我们因为这一时的生理变化而一直否定孩子,反而会让孩子自我认为自己就是个“坏孩子”,从而为了叛逆而叛逆。


2青春期问题行为其实是养育问题的滞后反应

有的父母说,如果只是普通的反抗还好,“吵架、不上学”之类的也很普通吧。


瑾教授是一位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专家,她的外交官的朋友向她求助,说自己16岁的孩子有严重的行为问题。


李教授回复说:“孩子不用来见我,大人来就好了。”


表示,孩子的问题,通常是父母造成的,青春期的问题只是养育问题的滞后。


孩子不会突然变成另一个人,之间一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父母没有在孩子3岁前和孩子建立安全的感情。那么,想在青春期对孩子发挥影响力,自然会很难。


如果没有从小向孩子传达正确的观念,没有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么现在纠正也很麻烦。


父母错误介入,孩子的问题行为只会更加凸显。


因此,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想要一次性解决,或者把问题归咎于孩子是不现实的。


青春期的问题行为,在父母看来,就像突然出现在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一样,试图改变孩子


但是,如果转移到孩子的角度,他们可能也会为拥有“坏”的原生家庭而烦恼。

2 青春期的最好保障,是和孩子做朋友


心理学曾奇峰表示如果孩子到了叛逆期,父母做什么都没用。


这句话道出了很多青春期父母的痛苦和无奈。其深层含义是:

父母如果不改变传统的认知观念和教养模式,再怎么说、再怎么做也无济于事。


孩子的各种“不听话”行为,是对不当教养方式最激烈的反馈,家长们应该有所意识。


应对青春期的最好办法是如果孩子变了,父母也需要改变。


1改变对儿童行为的看法


“黄多染发”和“李珣比基尼照”曾被恶评无数。


有网友表示,她们“自甘堕落”、“无家教”,甚至对她们进行“荡妇羞辱”。


稍微理智一点的“亲切”地提醒“十几岁的女孩子,必须要十几岁”、“父母要管理”。


其实,无论出于好心还是恶意,青春期孩子的正常行为都不应该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孩子喜欢明星,就是被潮流带坏了;重视外表,就是不在乎学习;戴上耳洞,穿上奇装异服,就离做坏事不远了。 


这不仅是对孩子正常行为的放大解读,也是对他们的中伤和禁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身心医学系主任李雪霓说:“人对外貌的关注始于青春期,这是青春期正常的发展现象。”


青少年一方面在意外表,追求时尚,另一方面身体发育,引起对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关注


另一方面心理变化,他们追求认同,才对流行趋势和同伴特别敏感。


父母不深入追究原因就指责和干涉是不合常理的。


在教育上,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大的隔阂是成长的时代不同。


服装审美、音乐喜好、对约会年龄的认知、休闲活动的选择等都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些都非常正常,没有对错,只有差别。


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不能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孩子。

只要改变自己对孩子行为的看法,父母就能接近孩子。

3.jpg

2改变和孩子友好相处的态度

在“黄多染发”事件中,普通女孩的微博被赞近10万人。里面可能代表着青春期孩子的声音。


她说她羡慕黄多因为她的父母能理解和支持她,表示非常爱她,她即使披着头发,也会被妈妈骂。


孩子不能理解:“你明明爱他,却觉得他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爱的态度,不是展示权威,打着“关怀”的幌子进行谴责,而是倾听,从背后支持。


孙莉曾对多多打耳洞、染头发做出回应。


她说,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现在停下来,将来孩子只会更加叛逆。



她以爱和尊敬,以及对等的交流态度让多拥有选择头发颜色的“权利”。


孩子不会因为爱干净、随大流、冒险等而变坏,却会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变得叛逆,行为过激。


不安、专制的父母想纠正孩子的言行,却把他们推地越来越远,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聪明温和的父母知道尊重孩子,反而进入孩子的内心,慢慢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


改变自己,接近孩子,才是父母们给予孩子青春期的最好保障。

6.jpg

3应对青春期有办法太严厉或太宽松都不行。

(附有青春期常见问题应对方案)


青春期非常特殊,很多父母想给孩子“爱和自由”,却陷入了“不管不行”的焦虑。


其实,应对青春期是有办法的 太严厉或太宽松都不行。父母必须做到:爱和合理要求。


我们总结了青春期常见的5个问题及应对方式,供家长们参考。


1青春期身体发育

青春期开始得比大家预想的要早得多,很多孩子从8、9岁开始发育。


面对身体的变化、月经、遗精等现象,他们常常感到疑惑、羞愧、不安。父母们在青春期到来之前,进行沟通,让孩子们做好心理准备和科学认知。


比如,庆祝孩子长大,给孩子一件小礼物,带着孩子买青春期需要的东西,在放松的气氛中,和孩子谈谈青春期的知识。


孩子感觉到你在他身边,一直为他答疑、支持,他可以安心、平静地进入青春期。


2

青春期外貌焦虑

青春期的孩子很在意外表,脸上可能会有粉刺、粉刺,或者比同学高或者矮,或者穿着土气、不漂亮、身体不强、肥胖等,会让孩子烦恼。


父母不轻易说“外表不重要”,而是引导孩子在合理的范围内,科学地追求美。


例如,孩子想减肥。可以教如何科学地吃,而不是总是鼓励多吃,从而达到营养健康和减少脂肪增加肌肉的目的。


和孩子一起研究如何合理地实现目标,带着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是消除焦虑的最好方法。


3

 青春期沟通问题

埃里克森说,青春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


只有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才能有稳定的个性。


孩子拒绝交流,违背父母的想法,只不过是寻求“独立”,是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途径。

父母不理解,强行干涉的话,反而会使孩子缺乏自己的意见,容易盲从,无法应对挑战。


“叛逆期”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方式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在交流中,无论是行动还是语言,都应该更多地向孩子传达“我相信你能行”的信息;


即使孩子受挫,也不要说“你看,我早就……”。


通过尊重而不是轻蔑的态度倾听,以平等的态度而不是评价的方式交流,我们的语言能够进入孩子的耳朵。


4青春期“沉迷”行为

在青春期,孩子容易被小说、游戏、明星等吸引,会花很多时间在这上面


父母不可担心他们会着迷。


其实,打破迷恋的最好方法是把孩子从“仰望”变成“俯视”。


比如说,如果孩子喜欢看网络小说,我们并不急于把他从小说中分离出来,而是保持开放的态度,引导他多谈阅读体验、内容和对文章的看法。


如果可能的话,父母也可以分享自己读过其他书的感受,从而帮助孩子跳出故事,思考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孩子的品味提高,视野变宽,就很难被单一的刺激所吸引。


5青春期“早恋”问题

情感萌动是青春期儿童非常正常的心理变化,并“早”

父母害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担心孩子受伤,如临大敌般谈“早恋”色变。


孩子为了避免父母的严厉谴责和干预,只好隐藏,这样反而给青春期的交友和行为问题埋下隐患。父母只有理智、平静地面对“早恋”,才能有机会让孩子敞开心扉,成为孩子的护盾


我们可以积极暴露自己青春期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经历的得失。


这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让孩子感受到“早恋”本来就是一种可以和父母坦诚交流的事情。


恋爱没有“早晚”,但有“好坏”、“界限”。与其防止“早恋”,不如和孩子谈谈学习、感情、对未来的看法,沟通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才能真正帮助孩子。


瑾教授说,青春期也是“早期教育缺陷修复期”。


如果青春期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那可能真的得应付一句老话了。孩子会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没有哪个完美的父母。遇到情况糟糕的时候,难免会感到疲惫和专横。


父母们也需要回想起来,自己曾经也是那个青春的少年,做过一些不那么理智的事,便会更了解孩子。


青春期是父母接近孩子的最后机会,让更多的孩子拥有被理解的青春。

文图摘自青少年心理成长服务中心,如有不当使用请联系删除。

     ͼ����_79b9b322d4772e00870d2a7ee0036577_99342.png  

    





上一篇: 隔代养育有智慧:祖辈要善当年轻父母的好助手
下一篇: 开学了,给孩子一份超详细的体育锻炼恢复攻略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