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来访者:请给我一个“解释”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09日

来访者:请给我一个“解释”


督导个案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问被督导者一个问题:“你认为你的来访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许多刚开始咨询工作的咨询师,往往会愣一下,然后告诉我:“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反正他就这样好了。”


根据我的经验,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也让咨询师们感到很苦恼。


因为中国的来访者跟国外有些不一样,大部分来访者认为花了钱,咨询师就应该知道自己内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变化、发展,所以对咨询师的期待很高,时时希望咨询师给自己一个“解释”


这样的期待也让咨询师很紧张,被“解释”所困扰:


到底该不该解释?


什么时候解释?


怎么解释?


解释的不对来访者怼我怎么办?


不仅有来自来访者的压力,还有参加培训时,老师们时常吩咐“以倾听为主”,“不要干扰来访者的无意识呈现”,“每个人的成长之道都是不同的”,每当想解释的时候,这些嘱咐就萦绕在耳边。


来访者的期待与“倾听为主”的原则背道而驰,到底要不要解释,实在让我们纠结。


心理咨询师该不该“解释”?


这个问题其实也困扰着国外的心理治疗师们,于是他们做了一个研究,给不同流派的治疗师录音,看看解释好还是不解释好。


研究发现,人本主义的治疗师话最少,一个小时的工作平均说800多句话,认知行为流派的治疗师一般在1200-1500句话左右,精神分析学派的话最多,平均2000句,能说的甚至达到2400多句。


结果却是,说800句的能治好来访者,说2400句的一样能治好来访者,治疗效果并不死于话多!


所以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咨询师,弗洛伊德会告诉你:“说!给我使劲说!不会解释的不是精神分析师!”


解释在经典精神分析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


因为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从根本来讲,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教学,不断的分析和解释,是为了让病人学会以精神分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当病人能够熟练地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自我分析,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直到现在,动力学派的咨询师也时常开玩笑说:“如果有一次“澄清-面质-解释”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就再来一次!”


所以,大胆的去解释吧!


解释技术对来访者而言,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引出一种洞察力,一种新的认知方式,而这正是心理动力整合的关键,可以带来很有效的行为改变。


1.jpg


如何进行解释?


正如解释的所产生的治愈效果,不恰当的解释所产生的破坏力也是非常惊人,特别是对于治疗关系的破坏。


所以对于解释的运用,也需要非常谨慎,弗洛伊德早期的职业生涯中,因为不恰当的解释而导致个案失败的情况,比比皆是。


解释的运用,一定要遵循“三不三要”原则。


1)不提前解释 


心灵是喜欢慢节奏的,过快的速度或过早时机,并不能带来快速的治愈,只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在解释之前,我们需要问自己,来访者准备好倾听解释了吗?


解释是对来访者的行为和言语做出假设,这个假设能够说明患者做某些事情,说某些话的动机。


也就是让来访者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动力,并面对、处理这些动力。


而来访者的许多症状,其实正是为了逃避这些动力才产生,如果来访者还没有准备好,就给来访者呈现这些动力,来访者会感到愤怒、羞愧、尴尬。


精神分析的过程,也是个教学的过程。


如果来访者的领悟还没有到达足够的深度,提前提出过于深度的解释,也是有害无益的。


比如一位来访者因为人际关系而倍感苦恼,跟咨询师诉说自己在生活中,老是跟同事发生严重冲突,让自己非常痛苦。


如果一开始咨询师就解释该来访者的行为与母亲教养的关系,来访者内在是很难接受的。


没有真切的体验到与母亲相关的情绪情感时,这样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有效的解释,往往是在最合适的时机,帮助来访者将此时此地的感受意识化,并进行一种基于动力学的思考,才能带来真正的效果。 


2)不过多解释 


往往过多的解释,说明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当下正在发生什么并不了解,所以才会不断地进行解释。


而真正跟来访者建立起深刻内在联结的咨询师,会对来访者的无意识有着非常强烈且准确的直觉。


因此对来访者的解释,需要在来访者提供的材料上,有着内在清晰的认识后,才反馈给来访者。


南希曾经说道,一个厌食症的患者,我们可能要考虑的解释多达十余种,比如躯体疾病、对肥胖家属的认同、口欲期的创伤、防御机制导致的皮质醇激素分泌等等。


不恰当的解释往往会将这些假设去一一印证,而有效的解释,则建立在准确的直觉和清晰的分析上,在合适的时机抛出。


在假设不够清晰的情况下,不轻易进行解释。


不清晰的假设过多提出,会阻碍来访者对于自身的探索,特别是处于移情条件下的咨访关系,咨询师过于频繁提出解释,可能会导致来访者放弃对真实动力的觉察。


咨询师判断如果自己不解释的话,患者很难独立得出假设,才应该提出解释,尽最大可能让来访者觉察自己的无意识。


3)不强行解释 


解释技术目前主要有三个模式(关系模式、内容模式、差别模式),最主要、认同度最高的是关系模式。


关系模式认为解释是通过加强治疗关系起作用,也就是说解释的根本目的,除了帮助来访者建立动力学的视角,更重要的是促进咨询师与来访者内在联结中无意识水平的交流。


因此来访者的反应,是解释技术中尤为关键的一部分。


不强行解释,意味着在来访者能够接受的水平进行解释。


来访者对解释的接受度,与来访者自身的自尊水平、精神健康程度、认知水平相关。


也就是说,如果可能会伤到来访者自尊的解释,最好慎重提出,比如一个来访者的一个行为问题的根源是自卑。


如果直接提出这种假设,并与来访者讨论其自卑的原因,很大可能性来访者下次就不来了,这样的解释就是无效的。


当来访者的精神紊乱程度较高时,解释也是很无效的技术,优先处理的,一定是来访者最想处理的问题,而不是信奉“洞察力提高”万能论。


同时解释的水平要符合来访者的认知水平,低认知水平的来访者,解释的方式更需要用比喻或者举例,而少用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对于高认知水平的来访者,则需要更抽象、高信息量的解释。



2.jpg

解释的三大原则


解释的三大原则:经济学原则,动力学原则和结构原则。


  • 经济学原则指:解释总和会面中最主要的情绪联结,不要进行多余的、不需要的解释。


  • 动力学原则指:解释要针对支配内心冲突的力量,从浅入深,从防御机制到动机到冲动(欲望),次第进行。


  • 结构原则指:对来访者,解释要在本-自-超的水平上分析防御机制和冲动,以及解释要在客体关系的配对的水平上有结构的进行,而非随意提出假设


(如来访者厌食,对于厌食的动力假设,需要在来访者的人格结构、人格发育和客体关系结构中进行假设,而非无的放矢,以事件为导向)。


在三大原则的前提下,解释的方向也有四个:


  • 此时此地的移情;


  • 当前或过去的外在现实;


  • 性格性的防御;


  • 上述因素的儿童期起源。


按照这四个方向进行假设,能最有效地避免无效假设和错误假设。


其实有效的解释,本身就是“最高的共情”,还有什么比能够解释自己的无意识内在更共情的呢?


所以要共情来访者,要么心肠软一点,温柔抱持;要么就心肠硬一点,坚定解释,治愈就在这柔与刚中。


当然,最有效的解释是以身作则。


当咨询师能够以超然的方式面对来访者所面对的问题时,来访者自然就学会了。

文图摘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不当使用,请联系删除

      ͼ����_79b9b322d4772e00870d2a7ee0036577_99342.png
      
上一篇: “你当然值得被爱,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爱你。”心理咨询师最有用的13句话
下一篇: 抑郁症治疗手段持续“上新” 中医治疗有独特表现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