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担心自己处理不好」:为什么我们总习惯于依赖别人? |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4日 |
「我担心自己处理不好」:为什么我们总习惯于依赖别人?
有这样一些人,Ta们总觉得自己无法处理好生活中的任何事,习惯性依赖别人。 总依赖别人,会成为亲友的负担,也许会让我们爱的人离开。 本篇文章向你解释,为什么我们习惯于依赖,以及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来摆脱这种依赖,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 01 为什么我们总习惯去依赖别人?在生活中,永远有各种各样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处理。买菜付账?合计开支?日常饭局?应付领导?找工作?办理医疗保险?回电话?试想一下,如果你明天必须要处理好这些让人头疼的事情,你现在是不是很担心、感觉到一种害怕和恐慌感向你袭来? 你还会有这些想法和感受: ◍ 你觉得自己肯定不擅长处理这些。 ◍ 你觉得自己肯定会处理得一塌糊涂,你会忍不住羞辱自己。 ◍ 只要一想到这些,你就会觉得自己真是太失败了。 你觉得,仅仅是承担一些责任,就可能让你望而生畏,甚至还会感觉有些可怕。有一堆事情需要自己处理,你觉得压力实在太大,你担心这种压力会一直持续下去。 ![]() 现在想一想,如果在你的生活中有一个人可以为你处理好所有的问题,减轻你的负担,你是不是觉得这对你是莫大的帮助。有人在的感觉,让你觉得特别好。能有一个人来照顾你,为你处理事务,事事都能帮到你,你觉得这对你来说是一种解脱。 但是依赖别人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你更加觉得自己不善于处理事务,你会不断强化这种想法。 如果你总是这样暗示自己,那么你就会越来越担心自己的能力。你甚至觉得生活中所有需要你处理的事情,你都做不好。 这种觉得自己无法处理好任何事,想要习惯性依赖别人的想法,可能在你生活的某些领域中出现,比如在你失业找不到工作、约会找不到对象的时候;甚至在一些小事情上也会出现,比如觉得自己连Excel都处理不好。在一些大事小事上,你可能时不时就会陷入这种想要依赖别人的想法中。 如果你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和想法,那么你也许具有「依赖图式」(dependence schema)。 在心理学中,图式指的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帮助人们知觉、组织、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 。 「依赖图式」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你可能是敏感的性格,会自然形成依赖性的依恋风格。或者你的父母具有容易焦虑不安的特性,他们总是习惯把你放在身边,因此你和你的家人一起形成了依赖性的行事风格。 有些具有「依赖图式」的人会被诊断为 "失败-启动综合症"(failure-to-launch syndrome)。ta们就像雏鸟不愿离巢。但是,这种状态也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惊恐发作和低自尊,直到成年。 「依赖图式」是一个相当糟糕的循环。 如果你想避免处理事务带给你的焦虑感,那么你就很可能选择逃避。然而当你不去管这些事情,它们就会越堆越多,这时你再去处理就会感觉压力更大。所以你更倾向于逃避,而不是去面对。 「依赖图式」可能对共同生活的人造成影响。当伴侣中的一方有这种问题,感觉自己在处理事务方面有所欠缺并习惯于依赖别人时,就会对另一方产生依赖。 如果你已经形成了容易依赖别人的性格,或者你已经习惯了依赖身边的家人朋友,那么你的这种依赖性也许会给所有人带来压力。 02 你可能存在「依赖图式」的6个迹象◍ 你觉得自己无法独立生活。如果没有别人来主导,你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处理好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 你担心自己成为亲人和朋友的负担。 ◍ 一些与独立生活相关的话题会引起你强烈的失败感、羞耻感和消极情绪。 ◍ 你需要依靠药物、酒精或其他麻痹自己的行为,来缓解这些痛苦的想法和感受。 ◍ 你甚至怀疑自己一直以来管理事务的能力,你觉得自己在管理方面很无能。 ◍ 你围绕着他人建立自我意识。当自己独处,不被别人打扰时,你会感到痛苦。你觉得不能让自己一个人生活。 ![]() 03 如何摆脱依赖,更加独立?1. 管理你的情绪感受 你要知道,你之所以产生这些负面的感受,之所以感到羞耻,其实是由于你被困住了。这些感受实际上是问题的一部分,它们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所以不要让这些情绪感受掌控你的行为。 你可以经常提醒自己:"这种负面感受对我没有帮助;我应该专注于实际行动上的改变,让这种感觉慢慢消失。" 2. 大事化小 在处理事务时,你可以将其分解成一些小任务。这样的话,你只需要先专注于一个小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后,再进行下一个小任务,直到处理完整件事务。 3. 让你所依赖的人帮你改变 这一点看起来可能有悖常理。但是和你依赖的人说,你想变得更加独立,ta们可能会为你加油,并给你支持。 4. 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专业的咨询师作为一个中立的角色,能够与你共情并给予你一些鼓励,帮助你提高管理困难情绪的能力,帮助你更独立地面对生活。 摆脱依赖性,独立面对困难也许并不容易,咨询师可以帮助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文图摘自简单心理,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不当使用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 总是为别人付出:具有「过度责任感」的4个特质 |
下一篇: 学习心理学,带你走进心灵的奇妙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