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讲道理没用,要看到他内心的需求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8日

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讲道理没用,要看到他内心的需求


每次提到《大话西游》,我都会想起那个絮絮叨叨的唐僧。尤其是他说的话,想起一次笑一次:“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你怎么又……你看我还没说完你又把棍子给扔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乱扔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每次听完,我都忍不住要深吸一口气,然后翻个白眼:救命啊,怎么会有这么啰嗦的人。我一度以为,像唐僧这样的角色,完全纯属虚构,只是为了搞笑。直到有一次,布妞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改变了这个看法。布妞每次出门,都喜欢用手去摸扶梯,也不管那扶梯干不干净,她的手总是搭在上面。我告诉过她,扶梯脏,手上有细菌,袖子会弄脏。可她总是不听。有一次,她又用手抓扶梯。我一看,那上边的灰尘厚厚一层。我再也没忍住,噼里啪啦就跟她讲道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用手去抓扶梯,你怎么又抓。你没看见那上边的灰尘多厚吗?你看看你的手,是不是脏兮兮的,都黑乎乎了。你等会把手塞嘴里怎么办?忘记洗手直接吃东西怎么办?不会生病吗?就算不生病你看这袖子这么脏,我不难得洗吗?”我还想一口气接着往下说。布妞瘪着嘴,眼泪水在眼眶打转,一脸委屈地打断我:“妈妈,你不是爱我的吗?怎么又说我?”我愣住了,天啊,我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啰嗦了?啰嗦得有点像......唐僧。孩子不听管,我们讲道理。讲完孩子还是不听,我们接着讲,越讲越多。道理一箩筐,可孩子越听越不耐烦,越听越叛逆,越听坏习惯越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1.jpg

低情商父母,才不停地讲道理


我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她女儿有次生病,但却非常想吃冰淇淋。朋友为了劝她吃药,便承诺说,等你病好了,妈妈一定给你买冰淇淋。为了得到心心念念的冰淇淋,女儿忍着想吐的情绪,把那些又苦又难闻的药全都喝进肚里。后来女儿的病终于好了,她兴奋地拉着朋友就要去买冰淇淋。想吃就吃吧,朋友其实也愿意给孩子买。可坏就坏在,那几天正好变天,本还热得冒汗的天气,突然变得冷飕飕。孩子病刚好,哪能在这么寒冷的天气吃冰的呢?于是,朋友左一句右一句地开始劝:不是不让你吃,实在是这天气太冷了,你胃会受不住啊;你病刚好你自己也清楚啊,如果这时候吃,若生病了不又得吃那些苦药啊;你是个大孩子了,要懂事一点啊,哪还能这么任性呢?女儿抽噎着跟朋友说,你就会不停地讲道理,我有多想吃冰淇淋你又不是不知道,你都不关心我,只知道不停地说我。朋友愣了半晌才反应过来,她急着想要孩子改变主意,只顾着不停地讲道理,却忘了关心孩子背后失落和委屈的情绪。其实,我们早该发现,讲道理,真的只会把亲近的人一点点推开。比如你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回来跟伴侣吐槽。伴侣却跟你说,我早告诉过你了,你就不该那样做;你早应该改变,你看看你平时的表现,能把工作做好吗?我告诉你,你下次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面对这些话,你是感激他的大道理,还是不耐烦,觉得对方不理解你?《亲子沟通密码》中有一句话:我们的说服就意味着他人的失败,我们的道理越充足,就显得他们越愚钝。讲道理,潜台词其实就是:“你是错的,你不懂,我懂,你要听我的。”当孩子执着于某一件事时,他可能有某种我们没看到的需求,他正是通过执拗、叛逆、唱反调等方式,来向我们传达他的需求。我们若能发现需求,并且理解情绪,那么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高情商妈妈,会这样启动孩子的左右脑


不停地讲道理,除了浪费你的口水外,可能还能喜提“叛逆娃”一枚。所以,想要孩子听得进你的“道理”,不妨改变下沟通方式,让话语拐一个弯。
  • 成果导向法
我们的孩子,不可避免地会犯错。比如作业本忘带了,起床晚迟到了,把别人的东西弄坏了等等。我们一着急,难免就会嘴巴快于大脑,指责的话或者“我早告诉你”这类话就会脱口而出。但这些话,往往不起作用,孩子过后该怎么犯错还是犯。想让孩子不再懊悔过去而放眼未来,我们不妨用“成果导向法”,启动孩子的左右脑,引导他思考该怎么办,以及将来如何避免。比如孩子迟到。●我们先激发孩子的右脑空间和想象:你希望面对老师的时候,她是怎样的状态呢?让孩子往好的成果方向想:想要老师和颜悦色,想要老师接受他的解释。●接着再启动孩子的左脑进行逻辑分析:你觉得该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画面?让孩子换位思考老师的感受,想具体执行方法:理解老师的情绪,跟老师道歉,解释自己的真实情况。站在老师角度看成果:除了听你的解释,你觉得老师想要的成果是什么?启发孩子多角度看待问题,多方面发散思维:老师想要我下次不再迟到,我可以告诉他我以后的早起方案。有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孩子以后再犯错,他第一时间想的不是逃避和推卸责任,而是动用大脑思维,从长远出发,找到方法解决和预防方案。这样的方法,会让孩子越挫越勇,而不是为了躲避我们的大道理,把自己的耳朵关上,变得“油盐不进”。
  • 需求导向法
《正面管教》一书作者认为,孩子的每一个不良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错误目的。比如在二胎家庭里,很多大宝会打二宝。大宝可能只是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但他又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才会做出“打人”这样错误的行为。即便你跟大宝讲一万遍“他是你的弟弟妹妹,你要爱护他”这样的道理,可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啊,这些道理他又怎么听得进呢?所以啊,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首先要看到的,是他内心的需求。像布妞出门爱抓扶梯。我改变策略,不再絮絮叨叨地讲道理,而是直接问:宝宝,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抓扶梯啊?听完布妞的话,我才明白,我是真的没有站在她的角度看待问题:她个子矮,走楼梯时抓着扶梯才有安全感;遇到光滑的扶梯,边走边滑很好玩。看到孩子的需求后,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一味满足?不是!因为他有他的需求,我们也有我们的需求。我担心扶梯脏有细菌,我担心布妞摔倒,我担心衣服脏不好洗。这些都是我的需求,我得说出来让她知道。我们只有看到双方的需求,并且找一个大家都接受的方法,才能实现双赢。最后,我们一起想出来的办法是:出门带个袖套,套在手和衣袖上;没安全感的时候,抓紧爸爸妈妈的手;遇到太光滑的扶梯,要父母护着。有些事情,当你真的同意孩子去做后,他反而可能没了兴趣,因为他失去了你这个观众。我一直认为,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我们不可能做到一百分父母,但我们可以在错误中,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首先做“学习型父母”,孩子才可能做“学习型孩子”。你觉得呢?
文图摘自布谷妈妈。版权是呼吁原作者,如有不当使用,请联系删除。

      ͼ����_79b9b322d4772e00870d2a7ee0036577_99342.png
上一篇: 父母的身体和情绪垃圾,会流入孩子的身体
下一篇: 开学了,给孩子一份超详细的体育锻炼恢复攻略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