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父母付出所有爱,孩子受了一身伤 | “控制式教育”的最大悲哀 |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8日 |
父母付出所有爱,孩子受了一身伤 | “控制式教育”的最大悲哀
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吗? 理智上,很多父母会说“那肯定不,孩子的人生由他自己做主”。 可事实上,绝大部分父母都在无意识中,按下了这个键,试图“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 还合理化地披上了以“爱”为名的外衣: “我都是为你好”。 今天,我就想和你聊一聊: 为什么有些父母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却在做着伤害孩子的事?
被压抑的孩子只能用伤痕表达愤怒
大概在五年前,咨询室里来了一位小姑娘,叫梅子。 拉开衣袖,赫然出现在我眼前的,是她手腕上、胳膊上数十道深浅不一的口子。 这位16岁的小姑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伤行为。 当时梅子的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我太难受了,实在该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发现,崩溃的时候,我割自己就能感觉好一点……” 一个本应在美好年华快乐成长的孩子,却在经历着极度痛苦的、难以承受的情绪体验。 甚至很难用语言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只能将自己割伤,通过这样“惨烈”的方式表达。 这个小姑娘,到底经历了什么? 断断续续地讲述下,她被控制的童年逐渐呈现: 都高中了,她去哪都还要提前报备。有次放学她回家晚了,迎接她的是父亲的一衣架; 房间从不被允许关门,有什么动静母亲都要知道,朋友都要把关,通话记录每月一查; 时间表被安排地满满当当,休息时间少得可怜,想学画画却被安排了数理化的提高班…… 在这个家里,她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成为重点本科的大学生。
她试图反抗过,父母却回应道“这都是为你好”“你只管好好学习,其他事你都不用操心”“要不是为了你,我们才不会这样”…… 面对父母这样的“牺牲”,愤怒和内疚同时充斥上她的心头。 她不知如何是好。 她也曾说过自己不开心,很痛苦,希望喘口气,父母却以一句“你就是想太多了”盖棺定论。 一次语文考砸后,母亲认定是她开小差画画影响了成绩。 于是找出她藏在书架里的画稿,毫不留情地一张张撕掉。 “那次撕成一片一片的,不止是我的画稿,还有我的心。” 梅子没法向父母诉说她的愤怒,只能通过自伤行为,来摆脱这种无能感,并试图反转控制。 之后,每当她痛苦时,不被理解时,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她都会通过自伤行为,来表达自己,惩罚自己,同时获得“能够掌控自己”的感觉。 真的,太令人心疼了。 更令人难受的是,生活中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 一方是难以平复焦虑,试图为孩子铺好每一步路的父母,一方是想反抗又常怀内疚,被无力感包围的孩子。 而由于实力上的差距,最后受伤的往往是孩子。 他们不会停止爱父母,只会不再爱自己。 所以,只能不断地向内攻击,甚至走上自残、自伤的极端。 强控制的父母陷入逃不出的宿命轮回 当然,我们说上面的话,不是要指责让孩子变得无法感受自己真实地活着的父母。 因为,这些父母的出发点,确实是爱。 可为什么最后却成了“以爱为名”的控制,让孩子倍感窒息呢? 一是父母自己内在的无法转化的焦虑。 曾奇峰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谁向谁投射了焦虑。” 我想,这非常形象地形容了拿着“遥控器”的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 父母在家庭养育和关系中,应该承担的是作为“容器”的一个部分。 这个“容器”,要去帮助孩子去承载、消化孩子没办法承受的那些情感的部分。 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父母却根本做不到。 因为我们自己就有非常多的情绪和焦虑。 而这份情绪和焦虑,我们最方便投射的,就是孩子。 因为孩子在家庭当中是最弱的,是最没有办法去表达反抗的。 所以大多数时候,父母往往无意识的,就把这样的焦虑投射给孩子。 在这些情绪中,比较大的一个焦虑,是分离焦虑。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我也是一位母亲。 在给孩子要断母乳的时候,我自己就有一个很深刻的分离焦虑的体验。 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不是孩子不行,是妈妈不行,妈妈做不到跟孩子待在一起时让孩子断奶。 孩子的成长,会让他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所以,就在无意识下,试图通过夺过“遥控器”让孩子离不开自己。 二是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 强控制的父母,往往有一个不安全的内在。 可能是本身来自于没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 也可能是年少时经历过分离的创伤经历,或被忽视、被指责甚至不被肯定的部分; 还可能是总被放到各个家庭当中寄养,始终没有固定地待在他们父母的身边等等…… 这一切都会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 因为缺乏安全感,在长大后,他们就会想全面的掌控他们的生活,也包括他们的孩子。 这样,他们的内在才不会感到恐惧。 在这样的不安全感下,不管孩子要不要,他们都会一股脑地把自己所有未曾得到都丢给孩子。 比如,当年自己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没能成为大学生,就拼了命地帮孩子铺路,让孩子成为自己未能成为的大学生。 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受的一件事,因为他自己的情绪不但没有被承载,还要去承载来自他父母的这一部分情绪。 三是父母本身的自恋。 当父母说出“我做这么多,还不是为了你”的时候,这里面,还藏着我为了你的“牺牲”。 而这种牺牲,有一部分,就来自于他想要的支配感。 我为什么要为了你付出这么多? 因为我要让你感觉你离开了我,你就活不了。 这,就是暗藏其中的自恋。 父母通过“控制”,让孩子没有办法独立,没有办法离开,以孩子的无能来巩固自己的自恋。 我不断地对孩子好,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把我所有的东西都给到孩子,我对孩子如此全能,就是我的成就。 但凡孩子独立了,我的成就就没有了,我的自恋就会受伤害。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怎么能够不痛苦,怎么可能不累呢?
人生的“遥控器”? 或许,你正处于像梅子一样的年纪,苦于父母无处不在的控制欲却又难以逃离; 或许,你已经长大成人,却带着强控制的养育环境留下的创伤,变得自卑敏感,过度依赖或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 又或许,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不想让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却又无意识将孩子扯如轮回的父母。 这些年,真的辛苦你了。 我能感受到你在这其中挣扎的拧巴与痛苦,也感受到了你想尽力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坚强,很累,但你还在努力着。 所以,我想陪着你一起,进行一些自我疗愈,去试着做些改变。
首先,接受我们的愤怒。 面对强控制的父母,我们有愤怒,是合理的。 这意味着独立的自我的觉醒。 如果一味地去顺从,其实就是在压抑你的自我。 我常遇到一些来访者,他们聊到父母的时候会说: “我知道他们对我挺严格的,管得很多,但我没办法。因为他们这样做,是对我好,是爱我。” 每当听到他们说这样的话时,我都能体验到很憋,很难受的感受。 这些感受,是来访者的。 他们在压抑着父母对他的过度的管教的那种生气和愤怒,无法言明。 所以,接受你的愤怒,并适当地表达你的愤怒。 当然,这个表达愤怒,并非让你天天跟父母打在一起,而是接受你对父母有这样的生气的过程,它不与你对父母的爱冲突,也并非不孝。 你气的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生气父母本身。 从心理上接受这个点,我们在情绪上才更能自洽,活得更舒服自在一些。 然后,去觉察。 觉察在这个原生家庭里的局限,看到父母和自己在无意识地重复哪一些代际传递。 更要去觉察我们与父母之间有区别的部分,我们能发生改变的地方,就从这里开始。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切断,并去做新的改变。 比如,当我意识到,我对孩子重复了我的父母常做的吼叫,指责,那我下一次,就减少这样的一个举动。 这样的减少特别重要,因为量的变化,才能带来质的变化。 最后,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有一句老话,叫“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简单说,就是过去无论我们有再多的懊恼也好,后悔也罢,那都过去了。 我们更要去定义的,是未来。 过去,在强压之下,我可能压抑了自己的一部分内在。 那现在,我就要重新去认同我压抑掉的部分,把我的身份认同放在未来的期待和目标之上。 过去的痛苦需要表达,但过去没办法改变。 而未来还没发生,我们可以去做调整和改变。 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内在的创伤,沉溺在过去,我们就很难发展自信。 所以,去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去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 当然,接纳已经过去的这些,并不容易。 长期饱受这样的控制,深陷无力,我们也许很难有足够的力量去释然自己的恨,接纳满是伤痕的过去,爬出深陷其中的漩涡。 试着去寻求专业帮助吧。 相较于父母,我们这代人有一个幸运,就是我们能找到人求助。 很多觉知、释然的部分,我们可以试着去跟咨询师这样的专业人士探讨。 比如,跟咨询师讨论觉知自我后,如何应对与父母的冲突: 如何委婉但明确地表明自己的坚持,树立属于自己的边界; 如何在与父母的沟通不欢而散后,接纳化不开的这部分矛盾; 如何在冲突和危机中,始终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们还能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去看到自己不一样的资源和力量,去更多角度地看待早年经历对我们带来的影响。 我们常说,心理咨询是在修通和构建。 修通你内心隔离的情绪,封锁的创伤,构建新的情感体验,看到自己。 你能在咨询师的接纳中,把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倒入咨询关系这个容器里,慢慢沉淀、分层、澄清。 通过看见自己的感受,看见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份从咨询中得到的力量,或许能给你带来比你的一辈子还长的价值。 因为它会带你看见、觉察、接纳自己,解决你当下的困扰,改变你的认知,并把这份改变传递到你的下一代,下下一代。 也许,从你开始,乃至你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能将人生的“遥控器”,抓在自己的手里。 世界和我爱着你。 文图摘自壹心理,作者鲁冰娜,如有不当使用请联系删除。 - The End -
|
上一篇: 最受欢迎的8种妈妈,容易养出自信阳光的孩子 |
下一篇: 脑科学告诉你:当下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变得爱“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