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向陌生人倾诉真实想法?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7日
来源:微信公众号:清华小清心(ID:THUxinli)


如今网络上“留言墙”、“讨论小组”、“树洞”这样的形式随处可见。网络两端,两个素未蒙面的人敞开心扉,互诉衷肠,这样的方式给予我们安慰。很多时候,我们更喜欢向陌生人展示“真实的自己”:在网络上注册一个没有亲朋好友知晓的账号,或是在线下通过机缘巧合认识陌生人,然后去分享自己的不为人知的想法。明明生活中我们的熟人那么多,为什么我们更愿意向陌生人倾诉呢?



01  “人格面具”原理


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符合不同的角色期待,这被心理学家荣格称为“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对自我人格的伪装,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样子。例如,我们希望在导师心中自己是一个勤奋上进的人,我们希望在伴侣心中自己是一个温柔贴心的人。

换句话说,我们习惯于在熟人面前建立自己的“人设”。这样的“人设”决定了哪些想法可以在熟人面前表露,哪些想法不能在熟人面前表露,我们担心真实的自己不被熟人所接纳和认可,担心违背“人设”的行为会导致熟人的指责和否定。早先建立起的“人设”制约着我们真实的个人呈现,因此往往需要一个宣泄口。

陌生人并不了解我们此前建立起的“人设”,他们是最好的宣泄口。我们可以放心地对陌生人畅所欲言,表达自己隐藏起来的其他人格,而不必担心与之前的人设不符是否会影响人际关系。我们相信陌生人可以接纳我们平时刻意回避的、难以启齿的问题和缺点,因为和陌生人的交往脱离了既定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知。这就是我们觉得和陌生人交往更加“安全”的原因所在。


02  透明假设


人们常常在潜意识里存在这样一种想法:每个人的行为和举止与他的内心世界是完全一致的,是真实可靠的。因此在网络或是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个有同理心、让人感觉志同道合的陌生人,我们就容易默认他是可信赖的,和他的交往是安全的,这就是“透明假设”。



“透明假设”是格拉德威尔在《陌生人效应》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当面对一个陌生人时,我们往往会本能地认为看到的那一面就是他真实的一面,从而陷入到对陌生人的“习惯性信任”。比如说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认为表达愤怒情绪的人内心真的很愤怒,也可能认为一个赞同你观点的人真的和你持有相同立场等等,然而有时候并不一定是这样的。

当遇到向我们表达关心、赞美的陌生人,我们甚至可能放大陌生人的友好与善意,相信他们的行为来源于内心真实的认同,而没有表演的成分。在这种足够“自信”的判断下,我们也就更容易对陌生人自我暴露了。


03  如何正确看待与陌生人的交往?


远方的链接能够填补我们的孤独感,提供自由的呈现空间,规避真实的自我暴露可能带来的风险。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趋利避害,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合理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树洞里或者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分享自我的时候,要警惕“情感共同反刍”。“情感共同反刍”就是说两个都处于消极情绪中的人是更容易交换情绪甚至成为朋友的,看起来聊得“热火朝天”,但其实是在交换彼此不愉快的情绪。在陌生人的世界,人们容易无所顾忌地表露自己的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更容易传播,尽管人们在这种反刍中似乎找到了共鸣,却陷入了恶性的循环。你可能因为学习工作压力大、情感受困等原因陷入到一种负面情绪的发泄中,这时彼此分享负面情绪,又同时被对方的负面情绪影响着,这会加深并强化原本存在的焦虑或者抑郁情绪。

也要善于甄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陌生人的虚假人设。我们对陌生人的了解十分有限,在交往过程中容易放大对方的友好和善意,过度相信陌生人。因此在交往中,我们需要增强自己的甄别能力,保护好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之中。

此外,自己熟悉的人里同样有值得信任的聆听者,有时候我们害怕分享真实的自己是因为担心不能被他们接受,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是这样的。熟悉的亲友依然有可能接纳多样的你,甚至在自我暴露之后你们会发现一些共同点,加深彼此的情感。放松心情,尝试向关心你的亲友倾诉自己真实的想法,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作者简介:丸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小清心(ID:THUxinli)
上一篇: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
下一篇: 宝鸡市心理卫生协会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呵护你的内心世界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