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宝鸡市红十字会深化“心灵阳光”品牌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30日

  近日,陕西省宝鸡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刘峰在宝鸡市千阳县燕伋大讲堂面对千阳县240余名科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完成了他的第590场走进心理、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系列心理大讲座。
  几年来,宝鸡市红十字会充分挖掘团队和志愿者力量,积极开创生命质量、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工作,开展心理健康大讲坛,创建“心灵阳光”品牌,有组织有计划的针对社会的各个层面开展心理援助工作,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推动了红十字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队伍建设奠定品牌服务基础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在承受着来自不同渠道、不同程度的压力。宝鸡市红十字会作为政府人道领域工作的重要助手,始终把创建“心灵阳光”品牌,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当成一项日常的公益活动来进行。
  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灵阳光工作,首先得要有一支热爱事业、乐于奉献、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结合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少、任务重的现状,近年来,宝鸡市红十字会充分发挥志愿者资源,多次开展心理工作志愿者招募工作,逐步使“心灵阳光”工作做大做好,稳步发展。
  自2005年开始,宝鸡市红十字会统一对全市的心理工作骨干进行了情况摸底,确立了骨干队伍建设的目标、策略、方法和步骤。6年来,经过不懈努力,依托秘书长刘峰本身就是社会心理和健康教育专家这一优势,采取专家导教、网络学习、集中办班等培训手段加强志愿者队伍素质。
  现在,宝鸡市红十字会已拥有专职心理咨询志愿者20余名,兼职心理志愿者130余名。通过建立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制,虽然志愿者在不断更替,但整支队伍越来越壮大、素养越来越高,成为宝鸡市红十字志愿者的中坚。
  目前,宝鸡市红十字会心理工作志愿者涵盖了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有机关领导干部、离退休人员、教师、学生、医务工作者,也有专职心理研究所的专业人员。通过开展讲座、入户辅导、网络答疑、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他们活跃在每个工作场所,为宝鸡的文明和谐、安全稳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心理工作者走进社会各阶层
  面对近年来灾害频繁发生的现状,宝鸡市红十字会深感红十字会系统不但要从物质上帮助受灾群众,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和心灵上鼓励他们,使其早日减轻大灾后的精神压力,挥去心理上留存的阴霾。
  几年来,志愿者们在工作中一直把红十字会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各项救灾救助工作中,并以此延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辐射。
  宝鸡市红十字会心理工作者结合援助对象的生活和工作背景,从生理、心理和道德健康等方面出发,关注他们的人格成长、性格定位,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社会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挫折和压力,克服不良心态,重新树立起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借以提升公众素质,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构建和谐人生。
  近年来,宝鸡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积极走出办公室,采取交谈、互动、娱乐、演讲、明理等多种形式将心理咨询和援助工作贯穿于平时,除走进社区,走入学校外,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大讲坛,定期为市委党校县处级班、青年优秀干部班、乡镇干部班、复转军人培训班做阳光心理、人道主义精神等讲座,使各级领导干部从关心自身生命健康做起,更加注重关爱身边人的生命健康,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了个人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公众的幸福感。
  2011年5月9日,宝鸡市红十字会一行6人来到金台区高家坪村,对妻子患精神分裂症、大女儿患智力残疾、小女儿患淋巴癌的金台区下岗工人张录林的家庭进行了探望,除带去赈济金及部分物资外,还对张师傅及其家人进行了心理疏导,鼓励其患病的小女儿张敏树立信心、战胜疾病,鼓励张师傅在困难面前不弃不退、勇于面对,并留下联系方式和工作地点,与该家庭建立了长期心理援助的联系。
  另外,“心灵阳光”品牌的创建,也极大地宣传了红十字会,加强了红十字会与社会各界,各部门、各县区、各乡镇领导的交流与沟通,使弘扬人道,关注弱势群体成为各级领导的共同心声,促进了基层红十字会组织建设的发展。

  理论研究深化品牌内涵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心理援助服务工作的同时,宝鸡市红十字会还注重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宝鸡市红十字会“心灵阳光”项目工作人员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编写心理类书籍6部,并与宝鸡思源心理研究所合作,组织心理学专家、学者、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工作志愿者在全市开展心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宝鸡市心理健康学术发展水平。
  面对“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在着力深化“心灵阳光”品牌的工作上,宝鸡市红十字会仍将继续关注社会的各个层面,既重视心理服务志愿者的数量建设,更要抓好队伍的素质建设;并针对广大服务群体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心理健康信息档案,主动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关心人格成长,帮助有需求的干部群众尽早走出心理困扰,为建设和谐新宝鸡做出贡献。(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上一篇: 市文明办、市残联确定思源心理研究所等3家单位为“宝鸡市志愿助残工作站”
下一篇: 失独家庭冬日暖心行动倡议书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