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市心协欣悦心理学读书会2-29次学习分享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2日

从“课题分离”到“共同体感觉”

上一章节讨论了课题分离,也就是分清你我,互不干涉。在青年看来,这岂不是引导人走向孤立的个人主义了吗?带着疑惑,我们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而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状态是“联结”而不是“缠绕”“分离课题”是解开人际关系的缠绕,漓清他人对你的干涉与束缚;“共同体感觉”是我可以和你在一起,我可以发声,做事,但我并不干涉你。简单点说,“共同体感觉”等同于归属感,这是人类与生俱有的欲求。

共同体的最小单位——“我和你”,两个人就可以产生共同体,产生社会。大可以扩展到家庭、单位、国家、民族甚至世界和宇宙万物。“共同体感觉”在英文中的意思是“对社会的关心”也就是指对自己周围事物的关心。在一个共同体中,如果我们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周围事物的关心,那么,我们就掌握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权,就不会被动的只介意别人如何看我,如何评价我。我需要考虑的是:我要和谁在一起,我能为他人做些什么?如此一来,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然而然地就建立起来了。当我们不再在意别人的目光,我们也就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自由。

 

“共同体感觉”的内容还是非常难以理解的,读完一遍后,我竟然一点头绪都没有。不过,好在我们有一群可爱又有趣的读友。在分享的环节,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有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有时剖析人性针砭时弊;有时结合社会现象加以分析;有时又天马行空,谈到太阳系外星人……在各种奇思妙想的碰撞之中,逐渐领悟了阿德勒心理学的精髓,真的是获益匪浅。

在我们学习了“目的论”,知道了“分离课题”,砍断了“格尔迪奥斯绳结”之后,当然就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我们为什么会被讨厌?可能是我们没有随声附和,委屈求全,甚至牺牲个人尊严,从而导致了别人认为我们是“那一小撮人”,没有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那我们会不会与他人失去联系,最终变成孤家寡人。这样我们还会有勇气吗?

大师认为把我们的肉身与知、情、意这些元素看作为“整体的我”,不可分割,以“分离课题”作为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既不能固步自封,游离在社会关系的边缘,不参与、不融和、无反应、不发声;长此以往,被忽视、无人倾诉、失去关爱,孤独与寂寞如影随形;但同时也不能深陷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我”是世界的中心,理所当然的认为别人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活,欲求不满,从不考虑“我能给别人什么”,只考虑“别人会给我什么”。只有知道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以“分离课题”作为亲疏有度的尺子,才能更好的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我和你”构成了最小单位的共同体,家庭可能是“共同体”最直观的模型,芸芸众生构成了我们更大的“共同体”。参与和融入在这个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体会到爱、安全感、信任、被理解和认同,是对心灵的最好慰籍。

归属感可能不仅拘泥于眼前的家庭、学校、公司这样具体的小共同体,也许有多种形式上的表现,不仅有美好画面,也有狰狞面容:一个流落街头的孤独少年,加入一群不良青少年的小团体,屡屡触碰法律、道德的底线,被公众所指责、排斥,甚至遭受惩戒,但他仍会有强烈的归属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被小团体接纳,使他心理上有了依靠,甚至安全感,消除了孤独和寂寞;团体对成员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更加强了这种归属感,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我们需要寻找那种幸福的归属感,它不是生来就有的,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是去抓住它吗?不,是靠我们积极主动地直面“人生课题”。利用好被给予的东西,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把他人当做伙伴,拿出合作和信任的勇气,为他人和共同体做出贡献,同时也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参与到共同体中,体会我对他人有用,对社会有价值,获得归属感的同时也体会到共同体感觉,这也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我认为一般人都能找到一部分共同体感觉,如家庭、学校、公司、朋友等,这种共同体感觉让人感到幸福、有价值。但这些共同体太小了,身处共同体之外就失去了共同体感觉,如身处异国他乡而孤独;而且一旦共同体内部有问题,那么“我”就受到严重打击,如团体内有人排斥我。怎么办?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在更大的共同体面前,小共同体中的困难就更简单、更能从容应对了。但我们不用等到遇到困难时才来做。我们需要主动把共同体扩充,从父母孩子到亲戚到朋友到国家到所有人类到所有生物到整个宇宙。最终我们会认识到,自己与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对整个宇宙都充满了爱。中国古代大儒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便是仁者。仁者不忧。

因为共同的爱好与兴趣,我们组成了读书会这个共同体,在这里,可以充分地释放自己,展现自己,我们都有一个真切地体会——我参与,我快乐!

真正地参与进去,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共同体感觉”的真谛。

上一篇: 宝鸡市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示范培训班顺利举行
下一篇: 失独家庭冬日暖心行动倡议书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