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孩子与同学、老师发生矛盾,家长处理时应避免犯这些错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4日

此前的学习障碍专栏文章分析了学习障碍背后的多方面因素。当具体到某个孩子出现学习障碍的原因时,往往需要家长仔细回顾其成长经历,才有可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

而且,有的心理根源储存于孩子的内隐记忆层面,家长和孩子都未必能意识到。

可是有一种情况中,孩子出现学习障碍的原因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孩子的成绩本来不错,但跟老师、同学发生了严重冲突,情绪受到影响,学习一落千丈。

如果父母懂得理性、科学、及时地处理,孩子可能很快就能走出来了。不但能迅速赶上学业进度,还能获得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能力的提升。

可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孩子长期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不但学习障碍越来越严重,还很有可能继发精神心理障碍,导致休学,甚至发展为恐学。

所以这个话题表面上是谈学习障碍,但实际上是当孩子遇到较大的人际冲突时,父母如何正确地及时处理,尽量减少事件对孩子学习和心身健康的影响。

不同孩子与老师、同学发生的具体冲突不同,在这里难以一一展开。以下基于多年的青少年临床心理干预经验,直接谈一下常见的4种错误处理方式,父母们要尽量避免踩雷。

孩子在学校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后,父母先利用良性沟通3步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详细听孩子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

可如果孩子不愿意说,父母询问时还厌烦、发脾气,那说明孩子对父母的认可度、信任度较低,甚至亲子关系可能比较恶劣。

父母要先改善亲子关系,拉近孩子与自己的距离,使孩子愿意向自己敞开心扉。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大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倾听孩子叙述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避免以下4个最常见的错误:

第1个常见错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又或者说父母其实没有这个意思,但言语、态度让孩子觉得父母非常不重视。

比如有些父母听了事情经过之后,脱口而出:

  • “就为了这么点事?”

  • “哎呀,这没什么好难过的”

  • “小孩子间打打闹闹,你们很快就和好了”

  • “老师其实是为了你好”

其实父母往往不是有意否定孩子的感受,也不一定是认为此事不用处理,可能只是初判事情不大,觉得不用太紧张、太担心。

说得好听,这些家长是淡定,也想安慰孩子淡定。但说得不好听,这是典型的从大人角度出发,不懂孩子的心理和感受。此刻的孩子愤怒、委屈、难过、害怕,尤其如果以愤怒和委屈为主的话,他们非常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所以父母倾听和回应时一定要注意共情,善用表情、动作和语言技巧,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认为自己受到的伤害。

即使大人难以完全共情,也先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和判断。这往往会让孩子反感,不想继续往下说,甚至拒绝父母干预此事,以后遇到难题也不想向父母求助,这是很大的隐患。

第2个常见错误: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又或者因为孩子没处理好而批评孩子。

很多父母的回应简单粗暴,尤其是父亲较为多见。比如孩子被同学欺负了,老爸说:“你打回去啊,还有脸跟我抱怨!没打赢别回来见我!”

这实在不可取。如果孩子不敢打,家长的回应会让孩子压力山大。如果打不过,硬碰硬只会让孩子遭受更大的心理创伤。

就算打赢了,以暴制暴也不是上策,有可能令孩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遇事外归因,埋下人格障碍的隐患。而且万一下手重了,也可能酿成悲剧。

有的家长也不认可暴力,但他们觉得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你要学会自己处理,好好反省问题出在哪,不能什么都依赖爸妈”。

这类父母的要求往往太高、太急了。在孩子还不懂得处理人际矛盾的正确方式时,父母应该先给予示范、帮助,让孩子在耳濡目染和父母的引导中逐渐掌握方法,父母再逐步放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3个常见错误: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骂一顿、甚至打一顿。

很多父母听了事情经过后觉得孩子有错,给自己惹了麻烦,于是一上来就先把孩子教训一顿。这种情况在家长被老师叫到学校处理矛盾时,更加常见。

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可能迫于父母的压力认错了,但未必是真心的。相反,他们对冲突另一方的怨恨更加强烈,认为都是对方害自己被父母教训的,对父母也非常愤怒。他们更加没有意识去反省自身的不足。

如果反复多次这样,孩子很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遇到矛盾时反应非常剧烈,总把责任归咎于别人。

第4个常见错误:家长急于维护孩子,失去理性,冲到学校讨说法,大吵大闹,甚至作出极端行为。

我们接诊过一个青少年患者,她从小学起遇到人际矛盾就不愿告诉妈妈。通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我们找到了背后的心理根源。

在她幼儿园时,她妈妈只要听说女儿在学校受委屈了,第二天就去幼儿园找老师讨说法,有时是指责老师教育不当,有时是把别的孩子骂哭,甚至把孩子的家长也骂了。

很快,她的妈妈在幼儿园出了名了,老师和小朋友都怕,自然就不愿意跟她玩了,排挤她。

我们跟她妈妈交流时,她妈妈承认确实是这样。再深究,原来这跟她妈妈的成长经历有关。她妈妈小时候在学校受委屈了,回家跟父亲说,结果父亲不由分说就把她打一顿,批评她惹麻烦。这位父亲就是犯了上面第3个错误。

她妈妈更加憋屈了,愤怒更加强烈,心想无论如何都要报复对方。慢慢地,她在人际关系中特别强势,丝毫不能吃亏,否则大吵大闹、不依不饶,别人都忌惮她。

有了孩子后,她下定决心不能让孩子像当年的自己那样备受委屈,有什么事一定要站出来维护孩子。可是她走极端了,没意识到过度的反应反而让孩子很尴尬,被同学孤立;也没意识到也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自我反省。

有个别家长更加极端,2018年温州瑞安发生一起校园惨案,一名家长持刀将一名10岁男孩刺死,原因竟是他认为男孩欺负了自己的女儿,心生怨气。这样的冲动行为酿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

文:晴日心理何日辉
上一篇: 所谓“好妈妈”,就是能照顾好自己的妈妈
下一篇: 开学了,给孩子一份超详细的体育锻炼恢复攻略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