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上班很累?那你可能中了“内耗”的招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0日

最近,#为什么上班坐着还是这么累#的话题引起热议。网友们纷纷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受:

“虽然不是很忙,但也觉得特别累。”

“每天在工位上重复着一项工作,很枯燥。”

“没有可以信赖的伙伴,和人相处就很累!”

众说纷纭,但是可以看出导致大多数人疲倦的原因并不是体力上的劳累或者脑力上的疲惫,而是心理上的消耗,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精神内耗”或“心理内耗”。

21.jpg


01

什么是精神内耗?

在心理学上是这样解释的:人们在自我管理的时候需要消耗一定的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们就会处于一种“掏空”的状态,也就是“内耗”。自我内耗时,人们往往会把精力花费在计划、纠结、思考、懊悔上,而不是放在行动与创造里。

在工作中,精神内耗有几种常见的外化表现,例如:

(1) 常常拖延,效率低下。比如经常为要做的事情设想多个方案,并且觉得自己就是在努力地做准备,但事实上所有的计划都停留在思想层面,没有一点点行动。而且虽然焦虑,但是依旧雷打不动地拖延。


22.jpg


(2)经常纠结与自我怀疑。比如开会讨论时想到一个不错的点子,但却因为担心不够精彩而不敢开口;每次做任务决策时总是压力山大,想找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但脑子里却总是划过任务出错后的糟糕场景。

(3)脑海有很多消极对话。总是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对自己发起攻击。例如“我是不是理解错了?”“为什么要出这个风头?”“好讨厌不够自律的自己”……有研究证实,像这样的停留在大脑里的消极声音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毒性”,比如影响人际关系、睡眠质量,导致抑郁、焦虑等等。


02

工作时,我们有太多的疲惫是因为心理资源都用在处理内心的冲突上,以至于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那么,如何应对工作中的精神内耗,把精力都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呢?


23.jpg


1、与脑海里的消极声音保持距离

有研究发现,当我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看待消极事件时,更容易转牛角尖,导致情绪内耗;而当我们以第三方视角看待消极事件时,则更能客观地从事件里总结出有效的意见

例如,当脑海里出现类似“好讨厌每次都拖延任务的自己”的沮丧想法时,试着自我抽离,把自己当成旁观者——“ta讨厌拖延的自己,发生了什么事?”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与先前的消极声音拉开了距离,心里不舒服的感受也因此削弱了。

其实,脑海里的消极声音再可怕、再糟糕,它也只是想法而已,与客观现实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我们与这些声音拉开距离,不再自我评判时,它能起到的消极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


24.jpg


2、如果想做某些事就去做,不要犹豫

前面提到,精神内耗比较严重的人可能会出现拖延行为,比如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明明只需要两三个小时,但是消化自己“要去做”这件事,以及想象可能会遇到的阻碍、可能出现的结果,再到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开始行动就花了大半天时间,还是带着不情不愿的心态去行动,最后自然就会造成一种“啥也没干,但就是很累”的局面。

所以,有效减少此类精神内耗的方法就是想做某些事情就去做,不要犹豫,不要想太多,一开始也许会很难,但是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慢慢练习把注意力和精力聚焦在目标任务上,我们就会发现精神内耗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了。


25.jpg


3、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

大概是因为信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比起别人,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似乎总是更加的糟糕。比方说,同样是搞砸某项任务,我们就极少会用严厉的话语去评价别人;但放到自己身上,却会条件反射般地责怪自己、批评自己。

就像英国心理学研究者罗伯特·戴博德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写的那样:“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有时候,我们精神内耗的程度太严重,或许就是因为对自己多了些自我苛待,少了点自我同情。所以,试着用对待朋友的方式,宽容地对待自己吧。


26.jpg


心理学家正念减压之父乔·卡巴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虽然你无法让海浪平息,但是你可以学会如何冲浪。同理,也许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内耗的产生,但是可以避免它的长期积累,以及学会给自己充能。


上一篇: 快乐工作丨一个职场真相:不是所有事情都要争对错
下一篇: 学点心理学,五个常用心理学效应,教你认清自己的心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