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抑郁症背后的,无力感的根源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1日

总是觉得力不从心,干什么都没有动力,没有信心。

这是抑郁症孩子的核心特征之一。

同时,还特别容易受打击,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很容易退回到无力、退缩的状态。

就像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稍微一不留神,就容易感冒。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习得性无助”在作怪。

我们今天就来展开谈谈这个问题。  

 

1   关于“习得性无助实验”

20世纪60年代,著名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经过动物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理论。

这个实验的做法,很特别。

他将一只凶猛的大狗,关在铁笼子里,要知道这个笼子里可是有各类机关的。

信号声一响,还没等狗狗反应过来,它立刻感觉到了通体的疼痛。

它挣扎、嘶吼,拼命想逃出笼子,但是没用,铁笼子纹丝不动,它出不去。

稍作休息。等狗狗喘口气。

很快,第二声信号声响起“嗞……”,狗狗立刻警觉起来。这次它的反应更快,没等到感觉到痛,它已经开始用力撕咬笼子,拿头撞,试图逃跑。

可是没用。

它仍然感受到了让自己麻痹的痛苦,再次被电得龇牙咧嘴。

反复多次之后,狗狗累了,渐渐不再挣扎,甚至不再痛苦嚎叫。

这时候,实验员悄悄地,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笼子的门。

紧接着,电击信号声再次响起。

你猜,狗狗会怎么办?

你或许会说,那还用问吗?赶紧站起来逃命啊,跑啊。

那是我们作为上帝视角,希望拯救狗狗的一厢情愿。

它没有,它继续趴在笼子里,无助地等待痛苦的到来。


2    经验让我们无助

这个实验听起来有些残忍,估计狗狗爱好者们更觉得难以接受。但它却揭示了一个我们一直忽略的心理现象。

也就是,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就是以前我们没有的,慢慢在各种经历中学会的,总结起出来的。

狗头在一开始遭遇电击时,一点都不无助,它反抗、挣扎、试图逃跑。

所有的行动,都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反应:积极抗争,不服从命运的安排,不屈从于痛苦。

励志、不服输、有力量。

然而,当它数次尝试都失败之后,经验让它习得了一个新的现实:我的行为行为无法改变结果,我怎么做都没用。

我注定要遭受痛苦,我只能等待被电击。

这个结论,让它很绝望,却也不再挣扎。

所以,当笼子的门打开的时候,它根本就不愿意再尝试逃跑,它坚信跑不掉:

说不定它根本就没注意到已经打开的门;

又或者它看到了,却认定门打开了,一定有别的机关。

万一,门口有更强的电击呢?

我还是躺着吧,虽然电击很痛苦,但经历了那么多次,它已经很熟悉这种痛苦。

熟悉,代表安全。

于是,它乖乖等待着,无助而恐惧,却一动不动。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3   归因形成的牢笼

跟这个实验中的狗狗类似,我们也可能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笼子里。

不同的是,笼子是我们自己套上的,是无形的。

而对于自己的失败、倒霉、搞砸事情的原因分析,就是这个无形的牢笼。

研究表明,抑郁症孩子更习惯的归因方式是:将坏的结果归因于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特质。

怎么理解呢?

也就是说,我失败了,考试没考好,学习跟不上,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很自然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对吧?

比如说,老师讲得太快,课程太多,我自己能力不行,我时间安排不太科学等等。

抑郁症孩子的归因,就会呈现出明显的内归因倾向。

  • 内在:简单的说就是什么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错。

比如说,考试成绩不好,都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 普遍:不仅仅是问题本身,而是影响到生活中的每个方面。

比如,我不只是学习成绩不行,我运动也不行,我长得也不好看,我就是个废物,我活着都是浪费空气。

  • 稳定:就是说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改变不了,几乎是天生的。

比如,将成绩差的原因归结于我能力不行,和方法不对,两个方向。

大家细品一下,有什么区别?

能力是很难改变的,方法是可以学习、调整的。

 

归因带来的无助

这么一圈归因下来,估计是个人都会觉得无助。

我成绩不行,能力差,我不仅学习能力不行,我其他方面也很拉垮,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我就是个废物,我活着只会拖累家里人……

这样一来,哪里还有改变的动力?

而从客观的角度讲,一段时间成绩不好,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

例如,学习方法和老师风格的适应问题;

又如,考试题目太难;

还有,重点没抓对,答题时策略不太对,等等。

退一万步讲,就算最后分析出来,自己学习方面的能力确实一般,也不至于得出自己一无是处的结论。

毕竟,孩子可能是善良的、幽默的,愿意帮助老师和同学的,等等。

如此归因,显然会将自己拉入陷阱中。

就像那个是实验中的狗狗,亲自把自己关进笼子里,锁上门。将自己陷入无尽的电击痛苦之中。

 

留意,强化失败经历

我个人认为,抑郁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会特别留意,反反复复回忆自己的失败经历。

一遍遍告诉自己,我不行。

你看,我哪天哪天就失败了。哪次哪次,我准备得那么充分,结果还是做不到。

不断地自我强化之下,就形成了这样的记忆:我这个人就是失败的,从来都没成功过。

稍微分析一下,就发现这不可能。

上文实验里的狗狗呆的笼子,是人为打造的,排除了所有偶然的因素,甚至测量好笼子铁条的厚度,以保证一点:

狗狗怎么咬、撞,都不可能逃出去。

现实生活中却是另一番景象。总有意外,有偶然,有惊喜。

只是,当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失败的经历中时,那些“惊喜”都暗淡无光了。

好比在舞台中,我们特意一束追光,打在“失败的经历”上,让他们得以充分展示。而旁边那些细碎的成功,都在黑暗里,不被看见。

 

方法和建议

整个分析下来,希望大家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

照例,我们还是提供一些小建议,给大家作为参考。

①审视自己的归因模式。

也可以带领着孩子审视,或者家长先在自己的身上实践、练习。

我们是不是习惯内归因,习惯把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总是忽略客观条件?

一件事情做不好,我们是不是会条件反射地联想到自己全部的失败,得出自己一无是处的结论?

审视自己,是改变和调整的基础。

 

②多一个尝试的机会。

或许笼子的门,真的是打开的,站起来,就能走出去。

尽量不要过早给自己判死刑,多尝试一次,也好。

 

③记录自己的成功经历

不单是用脑子记,尽量是记在本子上、手机上,以文字的形式。

这是用现实的手段,跟头脑中习惯负面思维的特点对抗。在我们大脑的记忆中,强制留下“成功的印记”。

让光,也打到它身上。

 

④从小任务开始。

先着眼于完成小的任务,及时鼓励自己。

制造成功感,是自我激励的重要步骤。目标不要定太高,力所能及的,挑战不太大的任务。

就好比笼子里的狗狗,先从趴在地上,到慢慢坐起来。

坐起来之后,它的视野会更一些,或许就更容易看到——那扇打开的门。


作者简介:周治琼,心理学硕士。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文章来源: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公众号

上一篇: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咨询?
下一篇: 宝鸡市心理卫生协会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呵护你的内心世界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