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孩子没有动力的,几点原因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6日

孩子学习不积极,拖拉,总是需要反复催促;

每天似乎也没做什么体力活,但总是觉得累、疲惫;

缺少青少年孩子的活力,经常唉声叹气,情绪低落;

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类为孩子没动力的体现。

而动力不足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呢?我们今天就尝试做一个探讨,并提供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 过度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的问题,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谈到过。

精神内耗,即是因为过多的内在纠葛、观念之间相互争斗而形成的无谓消耗。

花了太多的能量来处理和控制内心的纠结,以至于没有多余的力量来应付外界的事情。

长期“精神内耗”的孩子,一般会有以下表现:

①做事拖拉。明明1个小时就能搞定的事,硬是要磨磨蹭蹭,反复纠结:我是现在做呢?还是玩一会再做呢?结果,最终两三个小时才搞定?

②好像也没干什么事,但就是觉得很累,精神疲惫。

③犹豫不决。害怕改变又害怕不变,不清楚自己的目标,难以独自做出选择。

④即使有了目标,也没有多大的驱动力。还没开始干就累了。

换句话说,表面看起来啥也没干,甚至地方都没动一下的孩子(躺在床上,坐在沙发上),很可能头脑中正在上演着一场大战。

几番战斗下来,精神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自然没有多余的精力在做原本应该要做的事情。

动力,也就无从谈起。

 

  • 方法和建议:

针对这类动力缺乏的情况,我们提供几点建议作为参考:

①不管怎样,先让孩子动起来。

对于“精神内耗”的孩子,最难的就是“启动”,能动起来,后续就好办很多。

遇到不想做的事,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先做两分钟。


②制定小目标。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虚无缥缈的、理想化的大目标分解成切实可行、具体的小目标。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只有在接近目标的期限时,才能集中注意力去完成。

这被称为“最后通牒效应”。

因此,不妨先将一个大任务分成阶段性的小目标,每一个阶段性小目标有一个“最后期限”。

 
 

  • 感觉为别人而活

另一种没有动力的可能性,是孩子感觉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自主权,总是要按照别人的意思去做选择。

自己就像提线木偶一般,被别人拉着举左手,举右手,而自己的真实想法经常得不到表达、尊重。

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这种感觉可能尤为明显。

进入青春期,孩子会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我长大了,该拥有跟成年人同样的话语权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为自己而活。

一旦感觉到被逼迫着做事,他们会使出两个杀手锏:

要么直接反抗——争吵、发脾气;

要么就会消极怠工——拖拉、磨蹭,没动力。

就像一部分厌学的孩子会说:“我这个学就是为我爸妈上的,我根本一点都不喜欢上学。”

感觉都逼着做事,动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从家长的角度,却又另一番左右为难:干涉吧,孩子觉得不自由,不被尊重,消极抵抗;

放手吧,其实很多孩子自控力完全不够,很可能会玩脱手了,自毁前程。


  • 方法和建议:

①抓大放小

人只要在某一些方面感觉到自己拥有掌控权,就能确认自己的独立性。

小事孩子做主,大事家长和孩子共同商量着来,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切忌事无巨细的管。

连孩子穿什么衣服,用什么文具都要插手,没有真正的引导作用不说,还会加重孩子被人操控的负面感受。

 

②强调责任

有的青春期孩子会陷入一种:只想要权利,不想承担任何责任的,理想化状态中。

做选择的时候,想自己说了算。

搞不定,或者搞砸的时候,又希望父母出手干预,帮自己善后,这其实不是一种真正独立的表现。

把孩子的某些责任还给孩子,该观望的时候,尝试看着孩子去面对问题。

   
 

  • 没有“缺”的感觉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都不缺的年代,特别是物质条件,基本是超额地享受着。

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体验过饿的感觉,他们烦恼的是父母总是催着自己吃饭,让自己很不舒服。

从小到大,基本没试过缺钱,想买的东西只要开口要,基本都能到手。

父母的忆苦思甜,讲述过往的艰苦岁月,在孩子听来,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完全无法感同身受。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当然是幸运的。

只是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比如,因为“缺”而激发出的生命力。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不知大家是否还有印象,作为一个老寡妇,她只能跟着女儿、女婿过活,家徒四壁,每天都为生计发愁。

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她却爆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只身闯贾府,跟老太太、姑奶奶们谈笑风生,见缝插针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别人看不起她,她却门清自己的目的,六七十岁,依然动力强劲。

现在的孩子缺少这样的原动力。

当然,这是整个社会发展带来的副作用。我们能做的,是在家庭中尽量减少这类副作用的发生。

 

  • 具体建议:

①警惕“举手之劳”

跟一些家长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提到,在孩子小的时候,基本都是“有求必应”,因为达到这些要求并不难,也不差这点钱。

等到孩子慢慢长大,想要的东西父母越来越难满足,孩子自己又不愿意努力去争取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问题所在。

即使是举手之劳的要求,也尽可能选择性的满足。

 

②培养孩子通过努力获得回报

父母有能力给孩子买的,也不一定要立马买给孩子。

创造机会,培养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想要的东西,一方面会更有满足感,另一方面,争取的过程,本身就是自身动力的培养过程。


 

  • 迷茫,缺少目标感

部分孩子缺乏动力的原因,在于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有的孩子是因为不想过随大流的生活而迷茫,而另一群孩子,则是因为目标过于高远,因为达不到而挫败、焦虑。

换句话说,孩子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跑,自然就只能焦虑地等在原地。

都不知道该往哪里跑,自然也就没动力跑。

老师、家长定的目标,自己不想去,觉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不知道。很难具体描述。

这一代的孩子,看起来选择很多,似乎想做社么都可以,只要愿意努力,遍地都是机会……而可能正是这样的假象,造就了更多的迷茫。

俗称,选择困难症。

帮助孩子了解自身能力优势,指定符合自身情况目标,很有必要。


  • 方法和建议:

①多提供尝试机会

解决迷茫的方式,是行动。

哪怕是尝试之后,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也是一个有价值的过程。

我们是没有可能站在原地,就思考出自己的方向的。


②分析总结经验

小到每次考试,为什么考好,哪里做得还不够,优势学科是什么,哪些科目还比较欠缺……

都是可以分析和总结经验的机会。总结得多了,自身的优势、不足也就能够越来越明确了。


作者:周治琼,心理学硕士。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上一篇: 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情绪失控?
下一篇: 开学了,给孩子一份超详细的体育锻炼恢复攻略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