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总是忍不住对孩子爆粗口,怎么办?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7日


知乎上,有个用户提问道:


“怎样解决父母对孩子的双标,还有就是父母对孩子在语言上的伤害和精神上的打击?”

这个问题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行动的发出者是“父母”,要解决这个问题,父母自身的意识、意愿、主动性就是关键。

然而,全部做到并不容易,这背后有太多绝对化的观念、失控的情绪、固定僵化的行为模式。

21.jpg

因为提者没有具体到情境中,所以挨个儿写过去,篇幅就会较长。

如果你做好准备解决上述问题,那么请往下看,你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阅读。

 

绝对化的观念

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父母对孩子双标、语言上的伤害和打击,背后有一些这样的观念:

我这样是为你好、犯了错就应该受到惩罚、如果现在不管,长大以后孩子会变本加厉,更加管不了……

我们来一条一条审视这些逻辑,看看是不是有道理。

1、我这样是为你好。

有了这个认识,于是就有了:你“应该”懂得理解爸妈的苦心”,你“应该”要听话的“期望”,而孩子没有按照爸妈的“应该”说话和做事,那么便会让父母“失望”,进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在愤怒的情绪下,父母就会失去理性。

失去理性的后果就是无法理性地思考这些问题:孩子为什么不理解爸妈?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孩子为什么不能满足爸妈的期待?(这里的“为什么”,是抱着好奇的态度发问,而不是抱着愤怒的态度反问。)是因为: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需要”和父母出于为你好的“要求”二者之间并不相同。

父母的要求是从哪里来的?

在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比如婴儿饿了,父母会泡牛奶,细心地调试牛奶的温度;婴儿排便了,父母会换洗尿片、擦澡……

父母对自己照顾孩子的能力很有信心。这种信心导致了父母和孩子互动方式的僵化:孩子要听父母的,才会成长得好。这是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的动力基础。

然而随着孩子长大,孩子产生了新的需求,父母的育儿理念没有达到可以理解孩子这些心理身体需求的程度。

比如父母会有一些“绝对正确”的观念:要热爱学习、要诚实有礼貌、要早睡早起……

这个时候,孩子的需求和父母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父母的“认为”也并不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好的效果,于是冲突便会凸显。

一个极端的案例:一个博士爸爸“认为”孩子应该具备优异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逼迫幼儿学习高等数学到深夜12点。

一句话:父母的期望要符合孩子当前心理、身体发展的条件和状态。关注孩子当前的想法、感受、需求,是很重要的。

此外,父母为孩子区分哪些错误是孩子需要自己尝试、哪些错误是不能犯的,是很重要的。

过多地阻拦、要求,孩子无法尝试,将会对父母的要求和阻拦难以理解,并失去从实践当中学习的机会;过多地放纵,孩子将失去约束,甚至犯下不可挽回的大错。

怎么做呢?

所以父母要这样做:在失败的结果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允许孩子尝试和犯错。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的理论:尝试错误之后,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行动。

现实当中发生的情况,大多是父母因为害怕、担心发生不好的事情,万事加以防范。

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孩子失去“试误”的机会,孩子不甘心,动力被压抑,于是就出现爸妈嘴里说的“逆反”。

2、犯了错就要受到惩罚

“不受惩罚就不长记性,不长记性以后就还会犯错。为了以后好,现在受惩罚是必须的。”

于是棍棒就成了给孩子长记性的工具。很多父母坚定地这样认为,犯错受罚跟欠债还钱一样天经地义。

这种观念是哪里来的?通常是父母小时候受到他们爸妈如何对待,他们也倾向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比如,父亲小时候,一旦有什么让爷爷不满意的,爷爷朝着父亲脑袋就是一敲。

作为他们这一代,不出手打人,仅仅只是情绪化地表达,已经很难得了。

语言暴力者会说:“现在你们算是娇气的了,我们那时候动不动就是打。”

肢体的暴力在现代受到法律禁止,然而语言的暴力却很难界定。

不难看出,“打骂”虽然粗暴,但是简单直接的方式,用来表达:你这种行为不被允许,要改。

人本身会从错误中学习,大多数情况是不用额外的、人为的惩罚。

增加的人为惩罚非但不利于学习,并且会恶化惩罚者和受罚者的关系,增加受罚者对于犯错的心理压力:他们不敢犯错,面临挑战的时候胆战心惊。

那么要怎么做呢?不惧怕错误,让家长们自己要弄明白:这些错误是我们可以承担的,并且我们可以勇敢地尝试下一次。

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专注在学习和尝试当中,不断进步。此外,要想暴力不被传承,从自身做起。

 

3、如果现在不管,长大以后孩子会变本加厉,更加管不了。

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是不严谨的。当我们说“长大以后孩子会变本加厉”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担心:“万一长大以后变本加厉了”。

前一种情况是我们认定了:如果不经过管束,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变本加厉;后一种情况是我们认为仅仅是有变坏的可能性,甚至这种可能性很低。

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下,我们采取的行动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如果没有经过我们的管束,一定会变坏”,我们会坚定地执行我们对于孩子的要求。

审视一下这种认识:孩子没有经过我们的管束,一定会变坏吗?

孩子自己没有反思能力吗?学校没有思想教育吗?我们的文化里没有道德教育吗?其实不一定。

当我们愿意放下这种“一定”的武断,我们就可以从对待孩子的刻板方式当中解脱。

失控的情绪

情绪是人生理心理功能的表现。

当我们生理、心理失衡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会以一种情绪的方式表达需求以求达到平衡。

不加控制和约束的情绪是危险的,这也是常说的“冲动是魔鬼”。

根据情绪管理的难易程度排序,以下几种方式是可以参考的:

1、对于情绪的觉察

这是情绪管理入门的第一步。

通俗地说就是意识到:“我现在是什么情绪”。这里还有一些觉察自己情绪的方法:

①当情绪来的时候,看看自己的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心跳加速、面红耳赤,还是皱起眉头、竖起汗毛……

②当情绪来的时候,看看我处在什么样的情境当中。和什么人在一起,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因为,我们的情绪不是孤立的反应,而是在情境中的反应。通常这些情境会有一些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上的相似点。这便是我们情绪的“易爆点”。

2、情境上的隔离

有了前一步的基础,当我们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的“易爆点”,那么当情绪来临的时候,或者我们预感到将要进入情绪的易爆点的时候,我们离开当前情境。我们的情绪便会逐渐消退。

3、情绪脱敏

所谓情绪脱敏,也就是达到对以往“敏感”的情境不再感到敏感的目标。这通常需要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探索这些情境对我们的意义。

也就是常说的对于“未完成事件”的工作,正念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格式塔疗法、精神分析等都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

4、心态上的平和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往往是经过长期的努力,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或者通过长期的国学文化的学习和体会,才能真正做到心态上的平和。这关系到为人处世的态度、生命的智慧等。

22.jpg

固定僵化的行为模式

我们经常说:“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这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模式在我们这么多年的生活过程中是相对固定的,就好像一个人习惯了走路驼背,他虽然知道需要挺直腰杆,但就是做不到。

那怎么办呢?

一点一滴的练习变得很重要。

改变过往固定的行为模式,也需要慢慢练习。

有条件的话,可以预约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陪你一起慢慢改变自己。

当过去的行为模式一点点被重塑,一个崭新的你便已然诞生!

上一篇: 剖析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下一篇: 开学了,给孩子一份超详细的体育锻炼恢复攻略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