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性格外向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出息?其实这是你的误解……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0日

性格外向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出息?其实这是你的误解……


朋友参加家长会,老师跟她说:“你家孩子各方面都不错,就是性格太内向了。希望家长能多引导引导,下学期开朗活泼一些。”


朋友知道老师是好意,她也时常担心孩子内敛的性格,在集体生活中会不受欢迎。


但由于她自己性格偏文静,便忍不住有些疑惑:“内向,真的是一种性格缺陷吗?”


无独有偶,小编看过一期TED演讲,主讲人苏珊·凯恩,在9岁时也遇到过类似的困惑。


那年她参加夏令营,妈妈为她整理好行李箱,里边装满了书。


这对她来说,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她们家的日常活动就是看书。


她以为的夏令营,就是十几个女孩围在一起惬意地看书。


但没想到,夏令营更像是个派对,一群人吵吵闹闹。


她好不容易等到派对结束,便急匆匆赶回宿舍看书。


当她捧起书时,同宿舍的一个女孩问她:“你怎么这么安静?”


当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不大合群。


但她依然选择一有空就窝在床上看书,没多久,她的领队就忧心忡忡地走过来说:“你要努力使自己变得外向一点。”


言下之意就是:“你这样子,大家很难喜欢你。”


虽然很不情愿,但她还是选择放下书本,融入喧闹的团队中。


经历了这样一件事,她开始变得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应该改变自己,努力变得外向起来?”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正常”,她放弃了作家梦,选择了律师这个行业。


她也尝试参加各种聚会,逼自己融入社交。


但兜兜转转很多年后,她最终还是回归写作,当了一名作家。


而努力使自己变得外向的这些年,对她来说,不仅是一种错误,更是一种损失。


有人说,这只是个例,内向性格终究是不好的,真是这样吗?


内向或外向,是性格的因而并非果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最早提出“外向”和“内向”的概念。


一到放假,就经常听到身边有父母这样说自家孩子:“天天待在家,也不知道出去找同学玩。你看谁谁谁,一有空就和这个聚和那个聚,人家多开朗大方啊。你每天闷在家,怎么交得到朋友?”


在我们的意识里,外向的孩子“吃得开、善交际、有出息”,而内向宅在家的孩子易“被排斥、没朋友、常吃亏”。


然而根据卡尔·荣格的理论,一个孩子喜欢“独处”或是“热闹”,这是他性格的因,而并非果。


这么说吧,我大部分时间都喜欢安静地待着。


当然,偶尔也怀念一群人热闹的时候。


卡尔·荣格认为,世界上没有纯外向或纯内向的人,一般两者兼有,只是多少的问题。


你可以把我想象成一个遥控器,当我没电的时候,我需要通过休息或独处,从我自身内部来补充能量。


这就像给遥控器安装一节电池,它自己就充好电了。


但如果是外向性格的人,当他觉得没电时,他急需从朋友、社交中获得能量。


这就像给遥控器找一个充电器,从外源获取力量。


所以,社交对于内向的人来说,是在损耗能量,而对于外向的人来说,则是补充能量。


相反,独处是给内向的人充电,而对于外向的人来说,则是一种损耗。


孩子爱“热闹”还是爱“独处”,不是他性格选择的结果,反倒是他性格形成的原因。


孩子的独特个性,都是与生俱来的礼物


那孩子的性格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


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科学家们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他们做了一系列实验。


他们给6个月大的婴儿准备了些玩具,比如一碰就会突然弹出小丑的盒子、走着走着突然翻跟头的狗、以及带着面具的陌生人。


通过观察,科学家们发现,在婴儿身上,就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三种基本气质:谨慎、平静和活跃。


从小就表现出来的这种气质,是一个孩子性格的起点。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适应他们的个性,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环境。


而这样后天的互动,又塑造了他们的性格。


孩子的“内向”和“外向”,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面一样,并没有好坏之分,这是他独特的个性。


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都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礼物。


两种性格各有优势


内、外向的孩子,各有各的优势。


外向的孩子就不用说,在我们的意识里,普遍认为他们长大后会更有出息。


因为他们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性格开朗受欢迎,说话大声自信,容易被人记住。


外向孩子的种种表现,似乎都指向一个词——“领导力”。


他们这样的性格,长大更易成为有决策力、信服力的领导。


但其实有研究表明,在领导者中,内、外向性格的人占的比例是差不多的。


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格兰特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内向的领导比外向的领导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发现,内向的领导者跟下属相处时,会倾向让他们自由发挥。


而外向的领导,会无意识传达自己的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员工的创造力。


《内向高敏者》一书,更是详细地分析了内向者拥有的优势:谨慎、专注、善于分析、持之以恒、有同理心等。


在我们所知的伟大人物中,有很多就是内向性格的人。比如达尔文,如果他天天忙着社交、应酬,他就不会在独处中思考出生物进化论;比如村上春树,若不是拥有安静的性格,他也就不会埋头写出那么多享誉世界的著作;还有比尔盖茨,相比与人接触,他更爱待在房间里自己研究技术;又比如巴菲特,如果独处对他来说是一种损耗,他也就不会持续几小时埋头在工作中。


正因为内向性格的力量,让他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达到了无人能及的成就。


把孩子放到合适的位置


之前看到一位妈妈,为逼儿子变得外向,规定他每天必须主动跟10个陌生人打招呼,并且强行把他推到人群中去。


我们常常因为偏见和误解,要求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大方。


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假外向”,并且出现严重的社交恐惧。


面对孩子不同的性格特质,父母不妨放下焦虑,把孩子放到适合他的环境中去,让他的天赋发挥到最大。


如果我们担心内向的孩子不合群,可以适当地鼓励:“要不我们尝试一下,去跟大家交流一分钟怎么样?也许你会因为交到新朋友而开心呢。”


如果孩子愿意尝试,那我们循序渐进,慢慢增加孩子的社交时长,让他能缓慢接受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更想自己待着,那我们也不要强迫,尊重他的意愿就好。


另外,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不懂事”“害羞”的标签。


有时候孩子不喜欢跟客人交流,碍于面子,我们会无意识地贬低自家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


或者跟客人解释:“我家孩子就是害羞,别见怪。”


这样的话语,会加深孩子对自我的认知错误:“我这样的性格是不好的。”


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孩子内向也好,外向也罢,他的性情,从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奠定基础了。


我们与其试着改变他,不如遵照他的发展规律,给予更多的包容和耐心,让他以自己的方式积累能量。


本文转自 | 布谷妈妈
ͼ����_79b9b322d4772e00870d2a7ee0036577_99342.png
上一篇: 为儿子写童书:一位妈妈陪孩子成长的特殊方式
下一篇: 脑科学告诉你:当下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变得爱“躺平”?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