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心理咨询为何有效?因为你自己说了算的空间太少!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2日

心理咨询为何有效?因为你自己说了算的空间太少!

2.1.jpg

近期疫情反复,我也被隔离在家,居家生活很不习惯,多亏我爱思考,思考让我的生活不那么乏味。


我思考最多的事情之一就是:心理咨询为何起效?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花钱找到另一个人,然后他们在一起一段时日,这个人就会变得和从前不太一样,就会多了一份轻松呢?


我想的太多太多,但总有个声音挥之不去,心理咨询之所以起效,是因为在这段特殊的关系中,作为来访者的这个人获得了某种体验,这个体验就是:


“我是可以尊重内心感受的,是可以自己说了算的,并且没有谁能阻止我爱自己”。


当下,“爱自己”成了口号,但从口号变成一个切身处地的、深入人心的感觉,差距不止千万里。


2.2.jpg


我经历的来访者中,似乎都隐含这个部分:总在意他人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并且又对这个自我评价耿耿于怀,认为自己太玻璃心,太脆弱,或者太过羞耻。


是的,茫茫人海,人们似乎都绕不过这样的反复冲突:


一边认为自己这不好那不好;一边又对这样的认为深感无奈;一边又要不得不面对同样糟心的生活、关系;还要装作无所谓的样子掩饰这一切;还要时不时苦笑着给自己打气,暗示过了这段时间就会好起来……


之后,继续在这些循环中无奈,而琐碎又让人麻木,无暇顾及内心感受,只是重复那些“应该”做的事情,履行各种角色里的职责。


那么,你喜欢现在的生活吗?问过内心真实的感受吗?你的梦想与执着还记得吗?


——这一世,你,在为谁而活?


经常这样扪心自问,也许会有遗憾,也许内心某个位置被刺到,像是感受在复活,那些感受已消散多年,消散在茫茫尘世间,消散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


扪心自问会让你遇见另一个自己,那个也许你都辨认不出来的自己,那个自己就是俗称的“初心”


曾几何时,“为自己而活”、“不忘初心”成了奢望。


难道,原本不就应该为自己而活吗?为何这么天然本能的事会遥不可及?以至于变成了信仰或梦想?


因为,为自己而活是不被允许的。


绝对意义而言,人类做不到完全自己说了算,起码会受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疫情战争等因素影响。


但回到心理学的小范畴,我们似乎被“人为限定”的太多。


关于“你是如何被限定的”,之前我的文章有太多描述。


无论被控制、被忽视、被虐待,还是被迫发展出讨好、叛逆、有用的生存策略,都属于被限定的范畴,在此不再展开。


我需要把话题收回来,收到今天的主题:心理咨询师是如何让你活出自己的?


  • 首先,基于心理咨询的“无菌设置”。


心理咨询的第一步就是“设置”,用明明白白的表达来清晰边界。


很显然你付出了金钱,咨询师付出了专业和时间,在这样的设置中,你们谁也不欠谁的。


直白表达需要,是现实关系缺失的,即便最亲的关系。


“我需要你对我关心,而不是对我的学习成绩关心”、“我生气的时候希望你不要打压我”——仅仅这样表达也难以启齿。


究其根源来自我们含蓄的文化,我们习惯了不使用语言来表达爱与恨。


2.3.jpg


与付费相似的还有频次和时间,“每周50分钟与你在一起”。


我会经常讲到“相遇时刻”,相遇时刻与认识时间长短关系不大,甚至与在一起时长关系也不大,就像有人天天在一起却很陌生,有人一见如故却相见恨晚。


“相遇时刻”是一种懂得、一种人性贴近,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总会在这个层面与你遇见,至少愿意努力去做到这一点,而非“角色中的在一起”。


所谓“角色”指的是:妻子、丈夫、医生、病人、领导、母亲等“职责”。任何角色在一起,“应该”的成分就会多,好像是出于某种义务要履行。


若咨询师让你感觉像是去医院看病,则要三思,你是来打针吃药的,还是来找个人理解自己的。


这些设置就是无菌环境,它保护了彼此的安全,为相遇时刻提供了保障,避开了红尘诸事的细菌干扰,犹如闭关修炼之场所。


故此,设置不清的咨询师也要三思,比如你可以随时见他,比如价格、地点、频次、时长、态度都改来改去,不牢固。


记住,设置不清意味着咨询师本人对自我、对关系的边界模糊,我们不需花钱找这样的人,因为现实这样的人有很多。


  • 其次,没有“评判”。


现实中,评判似乎是你的生活底色,所有活不出自己的感受、所有自己说了不算的认知,都来自评判。


即便外界没评判,但你内心评判的声音却挥之不去,因为过往已被潜意识刻下了烙印,心理学称为“内化”。


严格来讲,有活人的地方就会有态度,有态度就会有评判,一个合格的咨询师不是没有评判,而是他的态度会以你为中心。


换句话说,你的任何表现他会去理解背后的苦衷和动力,而非用自己的道德观评判它们。


而现实对方没有能力也不愿去理解背后的动力,而是直接就你的行为给与反应,那就是评判。


2.4.jpg

举个例子,当你挑剔一个人,这个人可能会愤怒、委屈,继而会打压你或远离你,或者埋怨你这人太控制,这都是评判。


咨询师当然也会愤怒委屈,但他不会表现出来,而是思考委屈和愤怒的来源,也许它们(愤怒委屈)正是你早年的感受,一旦看到这一点,咨询师不但不会评判你,还会心疼你、安抚你。


这就是差别,心理学叫“用反移情去理解你”


每个人的苦衷无法表达,在于担心对方评判、担心他会把你看的更低,所以才藏起来,毕竟,独自承受痛苦总好过暴露后的羞耻。


在咨询师面前,你会慢慢打消这顾虑,因为经过一次次“测试”,发现这人绝不是你认为的那个人。


他对你是有爱的,这不是恋人之爱、父母之爱,而是一种人性之爱,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这让暴露不再羞耻。


暴露脆弱不羞耻不贬低,人就会活得更自在,这正是为自己而活的基本前提。


当然,一开始你绝不相信咨询师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你总会无意识考验他,比如迟到、遗忘、攻击、贬低之类,但他总会接得住,会温柔的坚持某些信念,会没有敌意的对待你,到那时,你才会一点点卸下防备。


事实上,这个过程很长,这个考验过程就是咨访关系本身。


若你有心理咨询师,一定怀念那种任何时刻都站在你这边的感受,即便你不乖的时候、即便人们都觉得你很糟糕的时候,他也会坚定的守护你,就像守护他自己的一部分。


那种感受让人毕生难忘。


  • 最后,修复关系体验


得不说,这需要时间,因为现实中你与孩子、伴侣、父母的关系模式太过于坚硬而久远,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你身在其中就会失去自我的力量与感受,他们是那么懂得如何伤害你、绑架你、要挟你,他们是那么会戳中你的软肋和痛点。


即便你听了太多心灵成长的课、看了太多关于独立自由的书,可不知为何在他们面前都失去了效力。


一切还是照旧,你依然受限,依然焦虑内耗,依然很窝火,依然控制不住去迎合讨好。


这是正常的,你绝不能怀疑自己的方向。走在心灵成长的路上绝对没错,只要方向对了,你就不能太着急。


我通常推荐做一对一心理咨询,其主要原因是让你和咨询师这个真人去纠缠、去体验,关系中的伤害必须要在关系中解决。


而课程、书籍是没有生命的,它们可能给你带来思考心得,可能给你带来一些改变,但与心理咨询师在关系中跌宕才会走的更深入。


因为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你最怕的东西会再次浮现,我们叫做“移情”。


这个很有意思也很悖论,因为你找咨询师的目的就是找一个安全的、可靠地、温暖的、被理解的人享受其中,以此摆脱现实的无奈。


然而,当你们“情到深处”才发现,居然和现实没啥两样,你依旧会讨好他失去自我,依旧会很愤怒。


依然会觉得咨询师像你老公那样剥削你、或担心他会像父母那样抛弃你、或觉得他一点都不重视你、或恐惧他会攻击你、利用你、或你会不自觉疏远他,等等。


这一切,似乎违背了最初的愿望。


但你也别担心,心理咨询绝不是你缺爱他给你爱就可以治愈的,那样也太简单了。


你们必然会经历上述纠缠,只是咨询师总会让你看见自己的模式,并且最终担心的不会到来。


他不会丢下你不管,也不会充满敌意的虐待你,也不会利用你来满足他自己。


比如关于性与亲密议题、关于控制与依赖议题、关于靠近与疏离议题,他与你很近、很纠缠,但绝不伤害你,而是允许你、容纳你。


这是动力学长程心理咨询的过程,往往也是必经之路。


最终不是你与他的互动改变了你的关系模式,而是你越来越多的敢于做自己了,你可以把他叫整合、成长、改变,都行。


结果就是你的人格更加独立了,人格独立带来的第一个获益就是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变了,即关系模式变了。


若条件允许,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毕竟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睡觉,而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


但人们总是这样,不到万不得已就意识不到其重要性,而是真的病倒了,比如抑郁、惊恐发作、极度内耗,再比如辍学、网瘾、功能障碍等。


当然这不是为时已晚,只是难度增加而已。


那么,如何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咨询师呢?


一定要相信这句话“在理性与感性的较量中,理性从未占过上风”。


故此,相信你的直觉,为自己花钱找个匹配的心理咨询师,也为自己说了算一次吧!


作者冰千里,文图转自冰千里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ͼ����_79b9b322d4772e00870d2a7ee0036577_99342.png

上一篇: 了解别人,从了解他的需要开始
下一篇: 宝鸡市心理卫生协会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呵护你的内心世界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