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做好人,为什么这么难?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4日

做好人,为什么这么难?


壹   


在生活中,有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


那就是“好人做了一件坏事就会被说成是坏人,而坏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成了好人”。


有时候现实更讽刺,好人只是停止了做好事都会被骂。


1.jpg


比如方超的故事:


方超不过是普通工薪阶级中的一员,却一直资助着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今年年底,方超被确诊为肝癌,身体情况不容乐观,再加上昂贵的医疗费,方超实在没有能力再继续帮助。


中断了几个月的资助后,方超拜托朋友多宝继续帮助这几个孩子。


于是多宝就拨通了贫困学生家长的电话,想说明一下方超现在的情况。


结果还没说几句,家长劈头盖脸的责问就让多宝傻了眼。


 “现在什么情况我不想知道,我已经几个月没收到钱了!你们到底是给还是不给?”


 “我们是要靠你们走出大山的,你懂不?”


 “你们就是骗子!”

   

家长的最后一句“骗子”让多宝彻底寒了心,而家长理直气壮的口气也让多宝觉得愤慨。


2.jpg


是什么让无义务的捐助变成了理所当然的索取?


明明是善良的捐助人为什么最后变成了家长口中的骗子?


与此事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段时间的一条新闻报道,


三个小伙子因没钱上网,砸了一辆车盗取了三千元现金。


在路上看到有人落水,三个小伙英勇救人。


结果该事件的舆论方向一下子发生偏转,不少网友都夸赞小伙善良,但是是好小偷,应该原谅他们。


还有网友认为应该以功抵过,免除其盗窃的法律责任。


这样的对比是不是让人感到困惑,为什么好人做了一件不和人心意的事情就会被千夫所指。


而坏人只不过是做了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却被人们歌颂赞扬甚至将其所犯的前科也一笔购销?


在心理学中,这是一种期望管理效应。


期望,是对自己或他人的一种判断,希望自己或他人能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行为预期,同时人们也会习惯这种期望。


当我们习惯了一个人的设定后,一个好人做一件好事,人们对他的好感度加一,做十件好事,好感度也不会加十。


但若是好人做了一点不令人满意的事情,人们对他的好感度就会减为零。


而一个坏人做一件坏事,人们对他好感度减十,做十件坏事,我们觉得他就是那样烂泥扶不上墙的人。


但若是坏人做了一件好事,人们对他的好感度可以立刻升到一百并且认为他变成了好人。


一个公认的好人,人们对他的期望难免会高一些,甚至会有些苛刻。


但我们要接受再完美的人也会犯错的事实,不能总是按超高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

3.jpg



而且我们天生就会对“损失”更加敏感,为了避免损失或是挽回损失,我们常常会失去理智作出错误的判断。


这种损失憎恶效应也是受捐助人最后反咬捐助人的一种关键心理因素。


我们一直都被教育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善良的底线是什么。


所以,我们的善良得有点锋芒,不要让别人心安理得的索取成为善良的枷锁。


也不要让所谓的道德标准给善良具体成为一个金额。


发自内心的去帮助一个人,不忘初心的接受一份帮助,这才是善良的真谛。  

文图摘自柠檬心理,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不当使用,请联系删除。

   9.jpg

      

上一篇: 如何从人生的瓶颈,突围出去?
下一篇: 学点心理学,五个常用心理学效应,教你认清自己的心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