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果不想上班了,建议你做这3件事 |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1日 |
22岁的珍妮弗,初入职场,每天活得小心翼翼; 42岁的马克,虽已成了公司高管,却碰到上升瓶颈期; 55岁的埃米莉,临近退休,被安排在“养老岗”,工作索然无味。 这是著名营销专家布赖恩·费瑟斯通豪,在《远见》一书中,对职场的形象化总结。 对大部分职场人而言,我们曾是珍妮弗,焦虑于“职场新人”的身份。 也可能经历马克的困境,之后奋斗半生,成为埃米莉,无奈地接纳被“抛弃”的现实。 人这一生起码要工作四十年,所面临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初期的紧张、中期的焦虑、退场前的迷茫。 而破局之道,就是成为自燃型的人,点燃职场上的“三大燃料”。
点燃可迁移的技能
西班牙媒体曾报道过一件趣事。 球星C罗曾伪装成一名普通爱好者,在广场上大秀球技。 没想到,他使尽浑身解数,也没几个人围观,更不要提加油鼓劲了。 发现没?一个人离开了平台,可能什么也不是。 平台一换,我们便失去了展现自我的舞台。 究其根本,是缺乏一种可迁移能力,我们所擅长的被局限于某个平台或者身份。 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位博主的吐槽。 他今年45岁,是一家中型企业的高管,年薪三十万左右。 他自以为兢兢业业,又能吃苦,再加上经验丰富,颇有人脉,便毅然离职,寻求更好的发展。 起初,他觉得自己没问题,可现实却狠狠地打了脸。 他发现,从传统行业中积累的经验,只适用于原单位,这点经验在大多数新型科技公司,根本用不上; 此外,他认知固化片面,缺乏互联网思维,连一些专业名词都听不懂; 而那些所谓的人脉,也不过是占了老板的光,他前脚走人,后脚就有不少客户拉黑了他。 面试时,他虽然反复强调自己的“敬业”,但因为“没用”,最终被HR拒之门外。 最后,简历投出去几百份,却是一无所获。 你看,当一个人没有迁移技能,就只能被困在某个平台,丧失择业的主动权。 你是否问过自己:“离开现有岗位,还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吗?” 想必很多人都会摇头。 我家楼下有个烧烤店,老板赵哥因为这几年疫情影响,一度关门歇业好几次。 偶尔碰到他,他总是满腹牢骚,或是唉声叹气说赔了不少钱。 可前几天,他忽然在小区微信群里发了条广告。 希望大家关注他的直播账号,他现在在网上分享烹饪技巧与开店经验,捎带着卖点货。 我进去一看,关注的人还真不少。 从往期视频里,我学了几样拿手菜,还买了好几单链接里的农副产品。 我私下里问赵哥,直播赚不赚钱,他笑笑说:“反正饿不死了。” 赵哥没有困于实体店的平台,而是逼自己学习拍视频、剪辑、直播带货这些新东西。 当成为斜杠打工人,他便具备了 “可迁移力”。 “可迁移力”,说白了,就是你事业上的弹性,以及对技能多样化的掌握。 这个时代,早就没了所谓的“铁饭碗”。 你对自己的培养越好,修炼的技能越多,抵抗风险能力就越强。 所以,点燃“可迁移力”这第一把火,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持续。
点燃有意义的经验
在豆瓣小组“自律打工人”中,看到这样一组问答。 有人问: “为什么我工作多年却依旧没有傍身之技? 有个高赞回答说: “因为你一直以来,都是那个敲钟的小和尚,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躺平哲学”盛行的当下,不少人像这位网友一样,混了十几年,却没积攒多少“有意义的经验”。 上班打卡,重复劳动;下班回家,就窝在沙发打游戏刷剧。
结果几年下来,毫无长进。 小文毕业于985高校,一毕业就进“大厂”实习,可谓“毕业即巅峰”。 但上班不到一个月,她就觉得太卷了,不想像其他人那样加班、学习、写代码。 于是,她每天早早回家,与网友通宵打游戏,第二天上班,提不起精神,就偷偷摸鱼。 后来,她干脆辞职,觉得“只要少花钱,就没必要上班”,实在没钱了就去打点零工。 她这样混了两三年,等再想找份薪水高一点的工作,却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了。 看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不是白领不值钱,而是浑水摸鱼的白领不值钱。” 不是地摊生意好赚钱,而是肯吃苦的小摊贩子能挣到钱。 当今社会,工作越来越不好找,钱越来越难赚。
你越是躺平摆烂,越可能成为第一批落水者。 相反的,只要你努力一点,使劲往前跑,就能用“有意义的经验”跑赢很多人。 豆瓣话题#拒绝摆烂计划#中,有位咨询公司老板,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同时招了两位员工,小张和小李。 刚进公司时,合伙人和项目总监都不看好小张,他看起来笨笨的,而小李则极具营销天赋。 后来,小张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和学习,总是忙到晚上十点多,才匆匆离开公司。 此外,他给自己定了计划,早晨六点半起床,恶补各种管理和咨询知识。 还利用周末时间参加讲座,或是在网上向大咖求教。 刚开始的那两年,小张的确被小李远远甩在后面。 但从第三年开始,小张就凭借扎实的业务知识,成为公司的骨干。 能不能持续进化,积攒的“有用经验”是多是少,是拉开人与人距离最重要的原因。 很喜欢《奇葩说》的这句辩词: “让玄奘成佛的,不是雷音寺上领取真经的那一刻,而是埋头前行的十万八千里。” 想点燃职场上的第二把火,只能靠不懈的努力。 毕竟,世界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从来不是唾手可得。
点燃持久的关系
《远见》里,有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戴夫是个穷小子,且毫无过人之处。
读大学时,学校能帮他安排的唯一一份工作就是薪水最低的洗碗工。 偶然的机会,他意外地结识了一名政府工作者,这人发现戴夫情商不低,反应力不慢,就建议他多学学演讲方面的技巧。 后来,戴夫在其帮助下,顺利受聘为青年事务发言人。 在这个岗位上,戴夫有幸接触更多优秀的人,这些人的专业与努力,带着他不断提升自己。 大三这年,他与导师喝咖啡的时候,萌生了开一家咖啡馆的念头。 导师建议他,最好先去一家营销公司积累经验,赚到启动资金后再专心开店。 戴夫听从老师的话,一步一个脚印地打拼,最终凭借广泛的人脉,创立了“一万杯咖啡”的知名品牌。 如果没有贵人相助,戴夫很难打通职场渠道,如果没有同行的帮衬,他也很难走到今天。 曾看过一句话:
离我们最近的人,往往决定了人生走向。 高层次的圈子,带来正面影响;低层次的圈子,只会把人向下拉。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考入北大后,被浓烈的学习氛围感染。 于是他跟着同学拼命学习,拿下了不少含金量极高的证书。
为日后事业的腾飞,做足了学业上的准备; 张一鸣入职酷讯后,在一众大佬的影响下,铆足劲向前跑。 结果仅用了2年时间,他就从普通程序员做到技术高管,管理四五十人的团队。 有句话说得好: “一根稻草,跟白菜捆在一起,那它就值白菜的价格; 人也一样,跟不同的人在一起,你的人生走向就不一样。 我们会取得何种成就,除了自身因素外,离不开外界圈子的影响。 人往高处走,建立高质且稳固的关系,才能燃起职场的第三把火。
职场上,不想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前浪就必须积攒能量 。 不遗余力地投资自己,逼自己去学习、去历练、去成长。 工作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工资,更是一场有远见的人生规划。 当你把精力花在提升自己、拓展高质量社交圈上,便可点燃职场燃料,成为能量充足的自燃型人才。 无论事业还是生活,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神话以及一蹴而就的传奇。 有的,只是不间断的努力与不设限的探索。 平庸的人躲避痛苦,优秀的人不怕吃苦,杰出的人自找苦吃。 人,唯有自我加压、主动作为,才能点燃自己,照亮人生。 作者:瑾山月。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作为优质的内容平台,樊登读书一直在打磨好内容,精推好书,为无数书友的实际生活带来改变。 |
上一篇: 快乐工作丨守好春节最后一班岗,打个漂亮收官战 |
下一篇: 学习心理学,带你走进心灵的奇妙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