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胡鑫宇自缢”事件 | 解析青少年自杀事件背后的心理成因图片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3日

“胡鑫宇自缢”事件 | 解析青少年自杀事件背后的心理成因图片

“胡鑫宇自缢”事件

昨天,[胡鑫宇事件]调查情况出来了——

专家组通过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物证鉴定等工作,确认胡鑫宇为自缢死亡。


1.jpg

在官方公布的录音中,有两段录音清晰地表达了胡鑫宇的自杀意愿。

“如果跳下去,过两天就会被发现,我刚刚真的很想跳下去。”
“没有意义了,已经快零点了,今天可以的,因为我觉得已经没有意义了。今天就准备去死。”


或许事到如今,仍有一些人对真相嗤之以鼻。


因为从小到大,胡鑫宇都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邻居口中的品学兼优生,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一个人会选择自杀。


但从官方公布的信息中,我们是发现,胡鑫宇的自杀是有迹可循的。


从官方报道得出的数据,“胡鑫宇进的是重点班,入学成绩全1303名高一新生中排名第65名,本班65名学生中排名第58名”。


在他的笔记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然后又不耐烦地讲”


2.png


从以前的全校第一,变成要看老师脸色的差生。


这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学生而言,无异是一道难关。

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也是这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这份心情
如果我什么时候颓废了,就想一下去留问题,即要回家这个议题

他甚至还在课本上写下了:“如果我不想活了,将会变得怎么样……”、“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


全网关注的“悬案”,尘埃落定了。


各种猜测和玄幻莫测的阴谋论调,最终都回归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图片

青少年到底是怎么了呢?

博洋是一名13岁初一男生,去年9月,因为一次作业没有完成,遭到父母的斥责后,不愿再去上学,整日在家打游戏。 


父母打过、骂过,甚至将手机砸坏,但是博洋依然坚持不去上学,并扬言,如果再逼我,我就从楼上跳下去。博洋不愿意见任何人,拒绝就医,拒绝看心理咨询师,拒绝老师和同学的家访。每天的生活就是打游戏,睡觉,然后发呆!


欣怡是一名重点中学的女生,今年13岁,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一个月前,因为受不了班主任的“混账”言论,在学校与老师发生冲突,情绪崩溃,被校方叫了家长。 


父母进一步和女儿沟通发现,欣怡最近几个星期来,情绪一直很低落,并反复用美工刀割伤自己的左前臂,她说,有时候想死,有时候只是想让自己疼一下,感觉舒服一些。 


书轩说,他从初中开始就有一个邪恶的念头,经常期盼父母出意外死去。他从来没有和别人人说过这个想法,只想着父母死了后就自由了,没有任何负担了。 


18岁的生日晚宴上,满怀喜悦的父母,肯定想不到,儿子在他们面前许下的心愿就是,希望父母早一点出意外死去! 书轩成绩很好,钢琴十级,爱好漫画,唱歌好听,但是他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进入大学后一年,他决定不去上学,理由是不知道为啥要上学!


这些都是我门诊日常的患者和家庭,抑郁、自杀/自伤、网瘾、拒学已经成为青少年目前最突出的情绪行为问题表现,也是他们用来对抗父母和学校“最好”的手段。 我们不禁要问,青少年到底是怎么了呢? 研究显示,青少年群体中符合抑郁症标准的比率高达11%,远高于普通人群(普通人群的抑郁症患病率约为2%,所有抑郁的患病率约为6%);


20%的青少年有过自杀想法,5-8%尝试过自杀(自杀未遂),自伤的发生率高达14-56%。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 ICD-11已经将游戏障碍正式列为精神障碍类别,目前尚缺乏规范化标准的患病率,据估计游戏障碍的患病率在1-10%之间,青少年占绝大部分。 另一个让家庭和学校烦恼的现象是拒学,在一项对6369名中学生的调查中,22.5%的学生曾经有过拒绝上学的行为。

图片

青春期3个心理议题 

青春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可能是一场具有摧毁性的风暴,生理和心理的急速发展且不平衡,造就了这个人生独特的经历。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包括三大方面:
1.自我认同基础上的独立和亲密的需要以及冲突;


2.家庭生命周期转变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压力;


3.社会化过程中的成长压力。 青春期三个心理议题的发展关键是家庭。 青少年既不是成年人,也不是儿童,他们比儿童有更多自我认同基础上的独立需要,又渴望得到家庭温柔的对待 同时也可以说,青少年既是儿童,又是成年人,他们期待被像成年人一样对待,客观上又不具备成年人的能力,二者内在的需求冲突决定了他们的情绪化和发展中的受挫。 青少年的自我正在塑形过程中,自我的界限处在与原生家庭的分化中,与家庭似离非离,似融非融。


自我的不稳定和界限尚不清晰,导致青少年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家庭,与青少年共用自我界限系统,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内在的自我认同冲突,让青少年传递出来的信息常常似是而非。他们常说的话是:不用你们管,你们烦死了


这似乎在告诉父母或大家,我需要独立和空间,请你们走远点! 但是,当周围的人真的不关注他,甚至不管时,他们又会很愤怒:你们这些人根本就不在意我,不理解我,不爱我!


似乎又在要邀请他人靠近自己。 这种“双重束缚”的沟通模式,对家庭极具挑战性,常常令父母无所适从,焦虑万分。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年我十几岁进入青春期时,感觉老妈真的是太烦了,就对她破口大骂“臭老婆子!”,没想到我妈开心的不得了,笑逐颜开地向我爸报喜“咱家儿子终于进入叛逆期了,庆祝一下!”


当天晚上美滋滋地煮了象征吉祥的红豆饭,还在门口的邮筒上贴了告示“我家也有叛逆期的儿子啦!”


年少的我意识到,这样下去只会让老妈越来越开心,叛逆期一天就结束了!

故事里的妈妈,使用的方法在家庭治疗中叫悖论式干预


这个妈妈将儿子叛逆中的成长部分扩大,用喜悦来呈现,忽略了沟通中的攻击部分,


以一种非常规的手段,巧妙地化解了青少年家庭中的双重束缚模式。



图片

青春期的家核心议题
 家有少年的家庭的核心议题是加强家庭边界的灵活性,以适应孩子的独立性和祖辈的衰老,这是家庭生命周期的关键转折点。 这个时期的家庭从孩子未成年向成年过渡,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孩子即将成长离开家庭,家庭结构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如果家庭结构具有病理性互动模式,例如:


在僵化或纠缠基础上的三角化,家庭可能被卡在这个生命周期,无法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孩子无法正常离家,或者发展受挫。


拒学、抑郁、网瘾等与家庭期待相反的问题就会应运而生,本质上是家庭结构性压力所致。 卡在生命周期中的家庭,最常见的三种问题诉求是: 1.父母抱怨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困难 这种抱怨掩盖着父母的恐惧,恐惧与孩子之间的联结中断,恐惧日益迫近的关系丧失!
父母可能有这样一个假设:孩子长大就意味着断绝关系。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症状都可能是对父母的过分关注的反应,试图来摆脱这种关注。 2.对家庭中孩子的发展不满意 青少年留在家里一直做“小孩”,不上学或读书不认真,不符合同龄人的行为规范,像被宠坏的小孩,


而父母一方或双方抱怨青少年没有按照计划去发展自己,本质上是这个家庭“都不想长大”。 如果青少年留在家里不愿意发展自己,务必对父母的婚姻关系进行评估-如果孩子离开家庭,父母的婚姻将无法挽救! 3.从抱怨孩子很快过渡到婚姻危机 青春期家庭的问题往往呈现戏剧性的变化,当孩子的问题无法解决时,很快就会让位于夫妻之间的互相抱怨,甚至出现婚姻危机。


或者这个家庭原本就存在比较严重的夫妻关系问题,青少年问题只是家庭关系问题的索引。 父母面对青少年的快速成长,会感到不安,父母间的互动以及他们自身未解决的问题正在左右着家庭的发展,问题或许不在孩子身上!


整个家庭对孩子长大的焦虑,与未解决的家庭或婚姻问题有关,这些问题又与过往代际中未解决的议题有关。 青春期家庭有时候就像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根本上是青少年寻求与父母间开拓一种崭新的联结方式,为将来离家做准备!

图片

问题背后的家庭故事
 博洋、欣怡和书轩都被家庭和学校定义为问题少年,他们有不同的问题呈现形式,甚至会被诊断为某种精神疾病,他们都是有故事的家庭。 父母在生完博洋后,就再也没有过性生活,家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博洋小时候是交给邻居阿姨带大的,父母没有接送过他上下学。 博洋成绩很好,也很乖,他最早的记忆是,天黑了,幼儿园只剩他和老师,他不知道妈妈还会不会来接他。再大一点,邻居阿姨经常忘记来接他,他就一个人走回家。 他自小是他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听话,没有惹过任何麻烦。 直到初中,他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如果以这样的方式生活一辈子,他宁愿不上学。 无独有偶,欣怡和书轩也都是这样的想法。没有意义,成为了他们人生的价值观 博洋的妈妈说,她不爱老公,当初因为年龄大了,找了一个可以结婚的男人,就这样将就过吧。 欣怡才三个月大时就交由保姆抚养,一直和保姆同床睡到12岁,小学毕业后保姆突然被妈妈给辞退。没过多久,妈妈告诉女儿,她想离婚! 书轩的妈妈自从嫁给老公,就背上了“小三”的骂名,因为他们恋爱时,老公和前妻还没有办离婚手续。


争吵不断,委屈满腹,成为书轩妈妈的常态,她对这段婚姻充满了后悔和自责。 这些孩子们,无时无刻都在被这些张力极大的家庭结构性压力塑形,


他们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成长,除了发展性压力,还要扮演家庭的拯救者角色,承担本不该他们承担的压力。 青春期,这个张力十足的阶段,将家庭压力进一步放大,放大到家人必须为之改变,甚至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段子里的妈妈之所以可以做出智慧性的举措,因为有一个可以支持她做决定的老公。

作者:陈发展 来源:心理科陈博士,如有不当使用,请联系删除。

9.jpg


上一篇: 初三孩子莫名烦躁哭泣,家长该如何开导?
下一篇: 开学了,给孩子一份超详细的体育锻炼恢复攻略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