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胡鑫宇自缢”事件 | 解析青少年自杀事件背后的心理成因图片 |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3日 |
“胡鑫宇自缢”事件 | 解析青少年自杀事件背后的心理成因
“胡鑫宇自缢”事件 昨天,[胡鑫宇事件]调查情况出来了—— 专家组通过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物证鉴定等工作,确认胡鑫宇为自缢死亡。 ![]() 在官方公布的录音中,有两段录音清晰地表达了胡鑫宇的自杀意愿。 “如果跳下去,过两天就会被发现,我刚刚真的很想跳下去。”
或许事到如今,仍有一些人对真相嗤之以鼻。
因为从小到大,胡鑫宇都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邻居口中的品学兼优生,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一个人会选择自杀。
但从官方公布的信息中,我们是发现,胡鑫宇的自杀是有迹可循的。
从官方报道得出的数据,“胡鑫宇进的是重点班,入学成绩全1303名高一新生中排名第65名,本班65名学生中排名第58名”。
在他的笔记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然后又不耐烦地讲”
从以前的全校第一,变成要看老师脸色的差生。
这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学生而言,无异是一道难关。 “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也是这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这份心情” 他甚至还在课本上写下了:“如果我不想活了,将会变得怎么样……”、“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
全网关注的“悬案”,尘埃落定了。
各种猜测和玄幻莫测的阴谋论调,最终都回归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博洋是一名13岁初一男生,去年9月,因为一次作业没有完成,遭到父母的斥责后,不愿再去上学,整日在家打游戏。
父母打过、骂过,甚至将手机砸坏,但是博洋依然坚持不去上学,并扬言,如果再逼我,我就从楼上跳下去。博洋不愿意见任何人,拒绝就医,拒绝看心理咨询师,拒绝老师和同学的家访。每天的生活就是打游戏,睡觉,然后发呆!
欣怡是一名重点中学的女生,今年13岁,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一个月前,因为受不了班主任的“混账”言论,在学校与老师发生冲突,情绪崩溃,被校方叫了家长。
父母进一步和女儿沟通发现,欣怡最近几个星期来,情绪一直很低落,并反复用美工刀割伤自己的左前臂,她说,有时候想死,有时候只是想让自己疼一下,感觉舒服一些。
书轩说,他从初中开始就有一个邪恶的念头,经常期盼父母出意外死去。他从来没有和别人人说过这个想法,只想着父母死了后就自由了,没有任何负担了。
18岁的生日晚宴上,满怀喜悦的父母,肯定想不到,儿子在他们面前许下的心愿就是,希望父母早一点出意外死去! 书轩成绩很好,钢琴十级,爱好漫画,唱歌好听,但是他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进入大学后一年,他决定不去上学,理由是不知道为啥要上学!
青春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可能是一场具有摧毁性的风暴,生理和心理的急速发展且不平衡,造就了这个人生独特的经历。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包括三大方面:
当年我十几岁进入青春期时,感觉老妈真的是太烦了,就对她破口大骂“臭老婆子!”,没想到我妈开心的不得了,笑逐颜开地向我爸报喜“咱家儿子终于进入叛逆期了,庆祝一下!” 故事里的妈妈,使用的方法在家庭治疗中叫悖论式干预,
家有少年的家庭的核心议题是加强家庭边界的灵活性,以适应孩子的独立性和祖辈的衰老,这是家庭生命周期的关键转折点。 这个时期的家庭从孩子未成年向成年过渡,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孩子即将成长离开家庭,家庭结构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如果家庭结构具有病理性互动模式,例如:
父母可能有这样一个假设:孩子长大就意味着断绝关系。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症状都可能是对父母的过分关注的反应,试图来摆脱这种关注。 2.对家庭中孩子的发展不满意 青少年留在家里一直做“小孩”,不上学或读书不认真,不符合同龄人的行为规范,像被宠坏的小孩,
整个家庭对孩子长大的焦虑,与未解决的家庭或婚姻问题有关,这些问题又与过往代际中未解决的议题有关。 青春期家庭有时候就像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根本上是青少年寻求与父母间开拓一种崭新的联结方式,为将来离家做准备!
作者:陈发展 来源:心理科陈博士,如有不当使用,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 初三孩子莫名烦躁哭泣,家长该如何开导? |
下一篇: 脑科学告诉你:当下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变得爱“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