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研究所应邀参加中国首届心理健康与和谐社会论坛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5日

 

    8月5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上海增爱基金会、世界宣明会和中国残联直属机关团委、青联支持承办的“中国首届心理健康与和谐社会论坛——灾害创伤与心理援助专题”在北京开幕,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祝明,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段子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张侃,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杨玉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安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主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建新,上海增爱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世界宣明会中国办事处总干事王超等领导出席了开幕仪式,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海外、港台、内地专家及全国各地的优秀机构代表200余名心理工作者参加了论坛。
    汶川大地震后,约有1000万灾区民众需要及时心理安抚,300万至500万人需要心理疏导,200万人需长期心理干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张侃说。
    他表示,通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后的心理援助,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政府主导、专业机构支撑、民间力量融入的机制,同时,逐步培养出一支“社会责任感强、心理学基础扎实、临床工作能力过硬”的心理援助队伍。
    “在防灾减灾领域,缺乏心理援助的救灾是不完整的救灾。灾后心理干预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祝明说。
    他透露,目前,民政部救灾司和国家减灾中心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加强灾后心理干预机制的指导意见。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后,约30%至50%的人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干预和事后支持能够帮助症状得到缓解。而在灾难发生一年之内,20%的人可能出现严重心理疾病,需要长期的心理干预。
    心理学家把灾难幸存者的内心世界,比喻成一座堰塞湖。内心压力不断积压,就会崩溃。心理援助就好像堰塞湖的导流渠,帮助人们释放负性情绪。
    汶川震后第一时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就积极组织应对方案,联合上海增爱基金会和世界宣明会等单位,开展“我要爱”灾后心理援助行动,采用个体心理辅导、认知行为治疗等多种方式对受灾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过去三年里,“我要爱”在汶川、玉树等灾区一线设立了11个心理援助工作站,吸引2000余名国内外志愿者和专家参与,创新和拓展了灾后心理救援的诸多概念。
    开幕式上,来自四川、玉树和舟曲灾区的代表向援助方代表赠送了锦旗。本次论坛历时3天,全国各省市心理机构甄选出的优秀代表将分享包括“我要爱”行动在内的灾后援助经验。浙江大学教授马建青、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杨凤池等国内外二十多位专家将探讨灾后心理援助的思路、方向和方法。
    宝鸡思源心理研究所所长段晓鹏应邀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
 

 

段晓鹏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张侃合影

 

 

段晓鹏与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杨玉芳(左一)、台湾吴凤科技大学教授纪洁芳(中)合影

 

 

段晓鹏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主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建新合影

 

 

段晓鹏与世界宣明会中国办事处总干事王超合影

 

 

段晓鹏与上海增爱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合影

 

 

段晓鹏与香港灾后心理辅导协会总干事、美国白宫认可危机干预专家杜永政合影

 

 

段晓鹏与浙江大学教授马建青合影

 

 

段晓鹏与上海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申荷永合影

上一篇: 热烈祝贺宝鸡思源心理研究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