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市心协欣悦心理学读书会活动小结——初识阿德勒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8日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欣悦读书会的第二次活动拉开帷幕。在读书会上各位心理学大师的思想像百花开放。我们带着羞涩、带着忐忑、带着些许的自负、还带着自己头脑中的或者生活中的多重疑问,希望在这里我们剖析自己,认识自己。聆听不同的声音,学习不同的见解,希望我们在读书会当中在开了一扇窗的同时,也能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在文章中,青年有一位朋友,他无法走出家门,无法面对外面的世界。每当他打算出走出家门的时候,都会全身颤抖,紧张无比。当他面对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就会出现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躯体化症状”。在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巨婴症”。已经长大了的人仍然保持着婴儿的行为,等待家人的抚养!为了不去面对这个世界,而制造出来的紧张和恐惧。就像阿德勒的思想剖析的“他是为了不出门这个结果,而制造出了他无法面对外界的这个行为”。还有圣母的养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实是一种控制。母亲为了控制孩子而愿意供养他的这个行为。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很多这样现实的例子。很多的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生存,不愿意走出去,无法和外界的人交流,无法学习,无法工作。那么我们首先应该从认知角度,来帮他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他们真的无法去做这些事情,而是他们不愿意。
    该书中的对话方式,对于初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询师来说是一种福音。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如何运用咨询技巧来面对来访者提的各种刁钻的问题、来访者的有意刁难、不信任、不配合咨询师的分析与成长。来访者会有意的想操控咨询节奏,都让我们在文中看到哲人用的方法及技巧,巧妙的化解了!许多智慧性的问答,让看似强悍的来访者促使他自己反思,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一些不足和偏差,促使他成长。所以该书的学习,为我们开创了新的视野,其中的起起落落让你我总会在转角看到不同的风景。

    第一次了解关阿德勒的思想,让我感到很吃惊,吃惊的是阿德勒的思想下,所有的结果都是由于自己的选择造成的,不由得让我重新对自己,对周围人的行为产生思考,或许这种全新的观点一时间让人难以接受,但细细想来,好像也不无道理。有时候好像真的是由于需要达到某一种目的,而想到用各种达到实现目的的办法。就好像一道数学题,解开它可以有多种解题思路。从这本书中,让我刷新了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切实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多元的。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阅读这本书,从听每位老师的感悟与分享中,进而体会不同的感受与思考方式,对自己也是种很好的提升。这一章节,我们开始接触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内容。阿德勒坚决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他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通过阅读,我们发现,阿德勒借助哲人的言语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分析现在的生存状态一定要从“我”入手,也就是说,“我”从过去的经历中发展出了怎样的应对模式,这种模式就成了我们应对生活的方式,指导着我们的行为,从深层次决定着我们怎样选择。而且,这样的思维模式已深入我们的潜意识,而我们并不自知。忽然,我觉得理解了阿德勒的目的论,也理解了他对那位闭门不出的青年的分析:青年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想出去,而是不想出去。
    作为一名初次学习心理的人,从第二节课开始,逐步深入接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核心思想,书本中新的知识和观点应接不暇,随堂探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热烈,同学们坦诚、认真的学习态度,对问题独到、深刻的理解,也让我非常的佩服和欣喜。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和探讨,我初步理解了阿德勒在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思想、产生背景以及与弗洛伊德、荣格两位大师学说的区别。弗洛伊德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根基,较为深奥;但阿德勒心理学是所有人的心理学,它更为大众,是要理解人性和目标。

    从弗洛伊德“原因论”到阿德勒“目的论”,就是从悲观论到积极论,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阿德勒“目的论”,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更能给予人们奋发向上、完善自我的正能量。
    课堂上,同学们就阿德勒“目的论”中所谓的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展开了充分的讨论,结合领导对下属的批评、孩子语言攻击父母,碰到小事情“一点就着”的社会人等现象进行探讨,其实背后的真相就是为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感情,让我们结合实际生活,对”目的论“的理解更为深刻。我们思想来自过去指向未来,但我们呼吸和身体却在当下。阿德勒告诉我们,过去已经无法改变,我们需要立足当下,积极寻求突破和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过去对当下未来的影响在于我们赋予它怎样的认识和意义!个体的你是积极的则意义就是向上的,反之亦然!
    这本书通过浅显易懂的对话,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观念融入其中,与弗洛伊德完全不同的"目地论"及对心理创伤的态度,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目前不能完全理解和赞同,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慢慢领悟吧。交流的过程中,有共鸣、有争论、有分歧、有疑惑、有些问题可能还没有答案,但这种畅所欲言的交流,体现了不同的阅历及视角,对书中每一个观点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极大的开拓了每个人的视野,可能帮助到我们跳出自己固化的思维模式,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理性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改变自己的勇气。
    随着阅读的深入,阿德勒的思想逐渐展开,言简意赅的语言需要我们认真反复地研读,与学友们的互动也打开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发现了更多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感谢欣悦读书会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开放的一个平台,让我们更深地认识生活,理解自己。
    在共读的过程中,马老师更是以咨询师的身份给出了专业性的意见,有理论上的解读,有咨询方法上的指导,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收获。(徐京)

上一篇: 他用“声音”温暖失独老人
下一篇: 市政协副主席张建科调研金台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