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手机版
感秋意浓 叹学识浅 道阻且长 溯流而上——
发稿作者:宝鸡心理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0日
       霜叶红,冬将至。在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之后,由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心理咨询师吴彬老师带组的《走进精神分析的语境》小组又迎来了新一次的学习活动,而这次的学习,也似这秋一般带给人喜悦和充实。

1.webp.jpg

       本次学习主要分两部分进行。首先是由外出参加青岛《第一届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大会》学习的翟晓娟和马亚宁老师,分别将学习的体悟和收获跟大家分享。现在将简单概述一下两位老师分享的内容要点。

       翟老师提到了接纳与承诺疗法(ACT),这是一种以有关人类行为和认知关系框架理论为基础的体验性行为心理治疗,采用接纳和专注过程以及承诺和行为改变过程,创造心理灵活性。是由美国内华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文.海思(Steven C.Hayes)博士及其同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所创立。是继认知心理疗法后的又一重大的心理治疗理论。与MBSR、MBCT、DBT一起被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同时,老师推荐了一部影片《华尔街之狼》,在本剧剧情的推演过程充分展现了心理咨询中起、承、转、合的技术操作精髓;李鼎智老师做了《现代精神分析》的公开课,给与会人员介绍了精神分析的相关知识点;马老师则重点分享了本次学习的感受,尤其是各位心理大咖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的职业伦理和督导制度的看重,之所以不断强调职业伦理的重要性,是出于对咨询效果的看重,坚守伦理规条一点都不死板,反而是对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利益的维护和保障,在心理服务过程中,也更加在意对来访者的看见和理解。

       吴老师总结到:心理咨询行业从经典精神分析创立之初到现在,经历了一个多彩的变迁过程,通过不断的理论发展和流派立论的发酵和推演,有很多共通之处,同时也有各自创新、优势和侧重点。因此,对精神分析原初经典理论的研习和讨论学习是咨询师成长的核心。后现代心理咨询、精神分析理论流派林立,如万花筒般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在精神分析经典理论扎实的基础上,大家可以多去接触和了解多种理论流派,不要做单一一味排斥和拥戴,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更好判断和选择,找到自己适合的东西,并能长期坚持下去。

2.webp.jpg

       经过分享后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了本次小组的学习内容:客体关系理论。本次学习继续上一次课程,首先回顾了经典的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的哲学出发点是:人性基本上是社会性的,我们对他人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因而,“关系”应置于人性发展的最核心位置。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对关系的需求是最原始的,自我是由意识或潜意识层面上的内在关系构成的。由此,被弗洛伊德所重视的生物驱力在客体关系理论家那里或被驱逐或仅处于次要地位,寻求客体成为它的主要功能。克莱因认为“驱力是一种带有方向性的心理现象 ,有机体不是驱力的源头,而是表达驱力的工具”。究其本质,驱力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言那样与客体没有根本性联系,反而总是指向特定的客体,因此,在克莱因的视角下,驱力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客体关系。在与客体的关系中,婴儿内化外部客体,建立了内部精神世界。

       克莱因通过心理位置理论解释了个体早年心理结构化的奥秘。从出生到四个月,主体处于偏执-分裂位相,此时,婴儿与外界部分客体——母亲的乳房建立了关系,将本能驱力全都投注到这个部分客体,乳房被分裂为“好客体”和“坏客体”,愉快、满足和善意皆来自于好乳房,恐惧、焦虑、伤害来自于坏乳房。分裂的防御机制将客体拆分是主体“人化”过程的开端,此刻投射和内射机制促成了偏执-分裂心理位置的形成。主体将“内摄所有好的事物,并将所有坏的事物丢弃于外”,在偏执一分裂心理位置,以婴儿内在世界为中心的无意识幻想是自我发展的中心,无意识幻想构成投射和内射机制的基础,这些机制让自我获得最初的好——坏的二元结构,最早的客体关系就建构在这种基本的自我结构上。4-12月是抑郁心理相位,婴儿开始整合经验,部分客体被完整客体——母亲所取代,同一客体兼具爱与恨的两种性质,婴儿的矛盾心理产生,此阶段好与坏两种性质集于同一客体上,当坏客体受到攻击时,好客体也受到被主体摧毁的危险。由于内射机制,好客体被主体内化,由好客体支撑的主体的自我也随之受到解体的威胁。此时,母亲的不在场可能会扩大婴儿的焦虑,唯恐母亲死亡。直到母亲再次出现,婴儿才从客体被自己的攻击所毁灭的担忧和焦虑中解脱出来。在克莱因的视角下,两个心理位置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由之路。

       针对此阶段婴儿的发展,马勒则强调2-4、5个月时,婴儿与母亲处在共生期阶段,婴儿的世界不分你我,自己就是全世界。6-24个月,婴儿处在“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孩子开始进入到个体化独立的阶段。从共生向分化的转换,是个体心理演进的契机,如果一个主体对客体的分裂整合进程顺利,则内化的好客体可以帮助主体驱力实现统合和联结的作用,促使主体建构良好的自我功能,从而建立一个安全的内部和外部客体。如果进程失败,个体将会退行,使用早期的分裂机制进行防御,精神活动则呈现心理症的表现。此时,一个好的客体的将至关重要,妈妈的抱持和温情将会给婴儿提供一个稳定的心理发展环境。

       最后,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共同讨论了投射性认同的概念。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克莱因提出。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3.webp.jpg

       投射性认同与投射有所不同。投射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不需要任何的外显反应。如在敌意的投射中,进行投射的人认为他人是愤怒的,或者脾气是不好的,而不管他人实际上可能有的感受和行为。另外,投射并不需要面对面的互动便可以发生,而投射认同实际上涉及了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操纵。

       投射性认同源自内在世界,并将之置于人际关系领域。在投射认同中,接收者被迫对于投射者的投射性幻想做出反应,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接收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进行投射的人感受和内在表象的储存室。其结果形成了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考、感受和行为"。

      临床中常见的投射性认同的类型有依赖性投射认同、权力性投射认同、迎合性投射认同、情欲性投射认同。在心理咨询或分析过程中,投射性认同是通过咨询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来呈现的。生活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一见钟情”。讨论过程中,吴老师还举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大家认真体会这其中的微妙的关系互动。正是因为这种机制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以至于,我们很难区分和识别,也更容易被其迷惑且纠缠于其中。

4.webp.jpg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过程就是在不断尝试和探索,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在广袤的心理学知识海洋中肆意徜徉,唯有从此刻开始潜心求索,砥砺前行。虽然路途艰辛,但好在有这样一群优秀的人陪伴,大家互相滋养和支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梦想成真。

上一篇: 你好,精分! —吴彬“走进精神分析的语境”小组研讨小结
下一篇: 走进精神分析语境研修 第七次学习小精神分析小结 人性的动力源泉——“性”
     
版权所有:宝鸡市心理卫生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微飞翔官网
 

主页 电话 地址 互动 顶部